「土地财政」永无翻身之日

2022年全国卖地收入4.73万亿,而2021年这个数字还是6.8万亿,相比之下降低了30%,可谓断崖式暴跌。

而地方收入有多依赖土地财政呢?2020年,中国的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例是43.59%,这一数字在2021年是41.81%。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超过4成的收入来自于卖地。

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当下无论是北京中央政府还是全国各地政府,都在紧锣密鼓的出台利好房地产的新政策。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毒瘤,虽然破掉会让机体死亡,但好歹也承担了造血功能,可以把真金白银源源不断的从百姓的六个钱包抽到国库里。这个「造血毒瘤」的衰竭,将带来各个器官的「免疫风暴」,造成可预期的严重后果。

前两天我讲了人口下跌对中国政府的威慑力。其实人口当然和房地产也有密切关系。中国目前库存的海量空置楼盘如果没有大量人口接盘,那么这两年兴起的烂尾楼现象也仅仅是一道开胃菜,后面有更大的金融危机蓄势待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整个2022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都狂跌25%左右,其中销售额降幅大于销售面积降幅,意味着房价也在同步下跌。房子作为同时拥有社会福利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有可能是整个人类社会中最特殊的商品),其价格变动带来的潜在意义远不止供需变化。

例如,作为社会福利的房产,其供给和价格都是受控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的组屋,符合条件的公民在大学毕业几年后即可轻松获得。如果未来新加坡组屋的门槛提高,很可能意味着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计划破产。

而对于作为金融产品的商品房,市场对其价格更加敏感。当前中国的商品房量价齐跌,且跌幅空前,意味着这个市场在中期内(10年)恐怕不会向好。曾经支撑中国地产突飞猛进的默认前提是「房子永远不会跌」,而这一假设和日本地产泡沫破碎前惊人的一致。日本演员阿部宽曾在90年代大笔投资房地产,而后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欠下大笔房贷,直到2007年才宣布还完外债。

当前提坍塌、信任崩溃,想要重新挽回市场的信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近年来成功翻盘的唯一反例就是经历了08年次贷危机的美国地产。而美国得以翻盘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债务一次性出清的「弥天大勇」(其实这是自由市场和法治社会的共同成果)、有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其经济引擎一直正常运转)、和金融体系的纠错机制(参见电影《大空头》)。

绕了一大圈,其实就是想说明,在经济增长以狂热投资为主、地方财政近半收入来自于卖地、法律金融体系只服务于权贵、债务错配不能得以根本性纠正的中国,地产之崩溃,绝无翻盘可能。2023年后,中国政府的主要工作重心从防疫转向维稳和经济增长,前者是当前政治稳定的基础,后者则是财政无以为继的唯一选择。刘鹤在达沃斯论坛表示,中国不可能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吊诡的是,现在距离改革开放已逾四十多年,中国政府却仍需强调自己不是计划经济,其寓意不言而喻。

总之,土地财政已经正式被扫入垃圾堆,房地产在中期内不可能翻盘,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明斯基时刻的下半场——也即债务爆破阶段,各地烂尾楼就是债务食物链低端的崩盘,随后债务危机会像被点燃的爆竹一样向上攀爬、无人幸免。历史性的时刻,正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歌词能描述这场无声的风暴: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Tagged : / / /

「人矿」枯竭,造血无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2022年出生人口为956万人,死亡人口为1041万人,人口比上一年年末減少85万人。

中国人口的上一次减少,还是毛泽东推行「大跃进」导致大饥荒的时代。

人口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资源,这一点在当代世界已经是一个常识,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无论北美、抑或欧洲,都在接纳更多的移民,也即「抢人」。但是中国官方常年用来作为自己功绩的说辞「政府养活了14亿人口」,显然一直把人口当作累赘,认为多一张嘴吃饭就给政府增加了一点负担。这种逻辑的潜台词是,人们对社会的平均产出,甚至低于他消耗的口粮。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即便以功利主义的效用计算来理解,这也是离谱的——当代社会想要产出粮食,简直太简单了,然而想要产出聪明才智带来的各项社会增益,则难如登天。

社会学家赵鼎新提出的所谓「绩效合法性」,就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反复强调自己「绩效优秀」(哪怕实际上并没有)的理论基础。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红利,以及如此奢侈的人口政策空间。然而只有在人口停止增长时,执政者才会发现,「人口减少」这头灰犀牛有多么可怕。所以目前中国陆陆续续出台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例如去年长沙就出台政策,三胎以上家庭每个孩子可以一次性领取补贴一万元。然而除了这些政策本身过于羸弱、无法支撑复原生育率的重任以外,人口减少还是一个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巨型趋势,即便政策再强,也几乎不可能使之逆转。

对执政党来说,人口减少之可怕,在于无论是短期或长期,对财政能力的削弱都将是史无前例的。

首先,短期来看,出生人口跌破1000万、低于死亡人口,将带来社会消费的持续性萎缩。中国经济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中,消费一直是最弱也最不被重视的。消费兴起的根源在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过去30年获得了显著提高,但远远不能和投资、出口的增幅相提并论。可以说,人均收入被吸血过多,导致了消费的萎靡,而出口与投资的崛起,又使得消费萎靡看起来并无大碍。但现在,出口和投资都面临历史罕见的巨大降幅,消费(所谓内循环)突然要成为顶梁柱,而政府又几乎不可能把到嘴的肥肉都吐出来,因此依靠「旧人口」无望,只能依赖新增人口带来的消费增长。这就是政府担心人口降低导致短期消费萎靡的逻辑基础。

其次,长期来看,新增人口减少会加重财政赤字,进而引发政治危机。最明显的例子是养老金。中国是现收现付制度,就是把年轻人的养老保险收上来,转移支付给老人。大家不生孩子了,意味着未来将没有足够的「人矿」来喂养老人,社会人口分布将呈现倒三角的不稳定态。而这种「未来不稳定」的预期,不仅会影响到未来的社会安定,还会让当下的年轻人产生「等我老了领不到养老金」的判断,进而少缴甚至停缴养老金。

鹰潭下属公众号「鹰潭社保」1月13日发布一则消息称,过年长假,2023年1月全市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已发放到位,其中7.5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发放17,885万元,1.36万名机关退休人员发放6,909万元,13.78万名城郷居保退休人员发放2,854万元。

根据上述金额测算,鹰潭市机关人均养老金5,080元/月,企业退休人均2,368元/月,城乡居保207元/月,而农民基础养老金最低约123元/月;再以鹰潭市常住人口115万人推算,机关退休人口占比1.1%,企业退休人口占比6.5%,城郷居保退休人口占比12%。

通过这些数据一瞥,能观测到,即便普通人能领养老金,其养老金水平也和体制内人士天差地别。你交了养老金是一码事,能拿多少养老金则是另一码事。未来养老金不足时,你猜猜党会优先给谁发钱?

以我个人为例,由于现在以及可观测的未来,应该都会在国外生活,因此我已经停止缴纳深圳市养老保险、医保等五险一金。深圳社保局在我停缴后,发短信催缴,我不予理会,而他们在年底又发短信说如果在年底能把所有的补缴,那么可以把断掉的月份都续上。众所周知,「社保断缴」是一个极其苛刻的政策,它要求人矿们不仅要缴纳、还要持续缴纳社保才能享受到原本被剥夺的权利,例如买房、落户、孩子入学等等。而现在,只要你交钱,就可以「既往不究」,无疑算是青天大老爷的一次法外开恩。奈何我已躺平,一句「去你妈的」就是我对这种「法外之恩」的终极回应。

最近刘鹤在达沃斯论坛上面说,有人说中国要回到计划经济、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正确判断人类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看他们说了什么、而看他们做了什么。大白是保护人民还是摧残人民?养老金是人民优先还是干部优先?民营经济是减税、减桎梏、谋发展,还是增加更多苛捐杂税和法律法规?一目了然。

既有的「人矿」在减少,造新血的能力又严重不足,我预测未来10年普通人的日子会更加难过。现在局势已经非常明朗,有限的资源将面临越来越严酷的分配,而手无寸铁的百姓显然不会是任何一级政府的最高优先级。

Tagg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