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些小事

最近刷视频刷到一个叫4566的新晋网红,住在多伦多,视频挺有趣,刚想着多刷两条,就发现大麻不敢叫大麻叫「把酒话桑X」,TikTok不敢叫TikTok叫「洋抖」。原本酷酷的气氛一下子被浓浓的自我审查味道搞得冲突感强烈,仿佛发现一家味道不错的牛肉面馆子原来用的都是耗子肉、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最近我在学校里组织留学生抗议学校官方突然出台的一项政策,就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出来质疑,说有些人别有目的,说要合法合理合规、不要激化矛盾、避免冲突,说我们这样会导致学校反扑、出台新的政策影响其余学生的利益等等……

各种在中国被迫形成的自保手段,被内化成了自己的习惯、性格、甚至本能,即便到了海外扔掉了狗链子,依然不敢做出违背祖宗的决定。

中国人在外,除了要克服自己的外在种族主义(例如瞧不起印度人、黑人)和内在种族主义(对华人有偏见),还要和我上面说的这种杂糅了服从、懦弱、欺软怕硬、阿Q精神的「病态」做出精神切割。一日不切割,则一日无法成为一个完全的、自由的人。这种精神上的更新,可能比经济和生活上的落地更难。

扯点题外话。黑五去Canadian Tire买了一堆家用工具:Bissell proheat 2x revolution pet pro 地毯清洗机(我眼馋了几个月的机器,除了前段时间我拆解维修过的Big Green以外,这就是当前市面的最强机型),Tineco iFloor3 Ultra地板清洁机(吸尘拖地板同时完成),Stanley 183件的socket set(这是套非常不错的修车工具,但socket应该怎么翻译?套接字?),一个18.9L的shop-vac(商用的桶式吸尘器,意外的好用,劲大、声音小。有多好用呢?一般吸尘器的功率单位是瓦特,这个吸尘器是4马力),一个鞋架,一个拼图套装(送给邻居家小孩的),8个灯泡。由于今天Canadian Tire又给了100块reward credit,明天打算再去一趟Canadian Tire弄个Pressure Washer回家,洗车、洗地垫、洗垃圾桶、洗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再发愁!

Tagged : /

奇怪的法律,奇怪的法条

我是法律门外汉,不敢妄谈专业事务。不过我可以借由大陆最近的几个新闻,协助自己和大家一起通过现象归纳本质。

第一个新闻:人贩子被判5年。

孙海洋案中,儿子孙卓被拐14年,终于被找回,但人贩子被定为「拐骗儿童罪」(因为公安找不到罪犯的获利证据)而非「拐卖儿童罪」前者最高量刑只有5年,后者则是5-10年。可以说,人贩子在这场公诉中大胜而归,考虑到罪犯已经刑拘1年多,所以只要再蹲3年就能出狱。

第二个新闻:无锡特斯拉车主开斗气车,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刑拘。

这个案子里,25岁的特斯拉车主因斗气在高速多次别停后车,被警方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拘,而这是刑法中的重罪,标准是3年以上10年以下。这个案子还没送公诉,我个人希望检察院能不予起诉,当然,刑责以外的责任车主必须承担起来。

这两起案件虽然听起来都很严重,但性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拐了个孩子,两个家庭和孩子付出巨大代价、得到一生的痛苦,上限只有5年;而年轻人一时起意开斗气车、亦未造成实际严重后果,则直接5-10年。我并不是说斗气车不危险,只是相对于老谋深算、系统性犯罪的人贩子而言,两案的量刑标准显然不公平。

如果觉得斗气车一案不足以说服你,那么另有一案:昆明男子养了47只鹦鹉,被判刑12年。

从犯罪的成本收益角度,卖自己家鹦鹉,显然不如卖别人家孩子。

回到今天的正题:在中国,确定各种法律和法条的标准,到底是啥?

我的理解是:某事如果涉及「公共领域」(这个词可以等价为「政治」),一定重重的判;如果是民间纠纷,则得过且过、不拘小节。

你上街揍了一个人,那么公安出警后多半会把他当成「工作对象」、而不是你,因为警察们要说服他和解、否则会「互殴」行政拘留双方。但如果你对公共部门做出暴力举动、或者你联合多人做出影响公共领域的事件,此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公共」——不可能跟你和解,甚至还要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

这是一种法律地位上的不公平,亦是暴力手段的不公平。

所以如果你有一些民事纠纷,有个基本原则就是「宁当被告、不当原告」,因为被告有很多种方式让原告难受,而原告只能委屈巴巴的最后「和解」。

再说个冷知识,中国所有律师都是律师协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一切姓党是法律工作者们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律师们拿到自己律师从业资格证之前都同意的条款。

律师尚且如此,你想想法院、检察院、公安系统,应该姓什么?

Tagged : /

卡牌桌游Legendary Encounters: The Matrix 测评

Legendary Encounters: The Matrix 可能是我本年度最期待的卡牌游戏,没有之一。游戏机制依然是我最喜欢的 Deckbuilding。

先说说卡牌爱好者必入这款DBG的几个原因:

1,这可能是目前《The Matrix》电影唯一的一部授权桌游。反正我没看到其他黑客帝国相关的桌游,很可能是版权方此前从未授权给桌游厂商。

2,游戏机制沿袭了Upper Deck最受好评的游戏《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而非我个人感觉相对平淡的漫威DBG),所以游戏中的紧迫感、代入感甚至一些重要剧情和台词,都舒服的糅合在一起。我solo了这个游戏的第一部电影的剧情后,把黑客帝国1重新看了一边,发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台词都反应在了卡牌上。

3,Legendary Encounters的老传统是根据IP不同而对游戏机制进行恰当的修改,例如Legendary Encounters Firefly就固定了若干登场人物,而本作增加了角色立牌(可以在matrix和现实之间移动)、时间倒计时(这个机制来源于黑客帝国1中的台词,Time is always against us)、extra cards(这个小修改很亮眼,大幅提高了游戏和电影剧情的贴合度,我个人感觉是非常优秀的设计)等等。这些小修改基本都恰当的体现了电影本身的某些特点,所以对于IP粉丝来说,全部是加分项。

==== ==== ==== ====

下面是我个人体验。

游戏的setup基本和异形dbg一样,所以熟悉前作规则的朋友几乎可以不看说明书直接设置牌堆。

一些细小的区别:异形dbg(基础+扩展)包含了异形三部曲和普罗米修斯,the Matrix目前只有基础的三部曲,不知道第四部电影是否会通过扩展形式出来。异形dbg基础有600张牌,而the Matrix有500张。

游玩过程中,紧迫感的实现是通过Matrix deck的步步逼近来实现的,这一点和异形dbg完全一样。而Matrix deck则需玩家把act 1-3的mini deck从3到1倒序堆叠来实现。这种设计给游戏带来了大致线性的难度递增,不会出现过于随机导致难度忽高忽低的情况,同时还为剧情提供了动态的自动推进,相比漫威dbg,这就是encounters系统最大的优势。

总的来说,Legendary Encounters:The Matrix是一个完全在我预期内的游戏。无论是美术、机制、物料品质,都属于非常不错的水平,目测起码应该进入BGG前300。2022年Gen Con上首次露面并提供试玩,2023年8月2日Gen Con上正式发布,让我等了足足一年。好在Matrix终于到来,救世主Neo降临,玩家们拿起了红药丸——

“You take the red pill, you stay in Wonderland, and I show you how deep the rabbit hole goes.”

Tagged : /

拆解国产 Phylian H8 电动牙刷,并估算物料成本

前段时间在亚马逊上买了一个中国品牌的Phylian H8型电动牙刷,约25加币,用了2个月后,马达故障,停止工作。向厂家保修后,厂家寄回一套全新的,于是我闲着无聊,拆解了一下。

先说结论:这玩意的物料价格低到离谱,20元人民币都富余。

首先是外观。一个白色的刷头插座,下面是黑色主机,有一个大按钮,和几个LED指示灯。和博朗等品牌的金属震动插座不同,Phylian是塑料的,而且很粗,我之前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设计,但下面会解释。

拆解思路很简单,把牙刷底部封口四周用工具刀划一遍、破坏掉防水胶,然后取下封口。

此时用改锥稍微一撬,就能拔出这个塑料封口。

封口下面有两根电线连着内部电路,因为两边有两个塑料卡扣,必须进行破坏性拆除,否则无法取出。

将尖嘴钳将卡扣掰弯,见上图红圈处,即可顺利取出内部组件。

取出后,可见到牙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上部的白色刷头插座,中部的牙刷主板、电池,下部的充电电路(也就是刚才拆了半天的塑料底座)。

电路部分很有趣,直接就是个14500电池,500mAh,这块电池应该是低端电动牙刷的标配了吧?取下来也很容易,和5号电池差不多大,用手一扣就下来。

拆掉14500电池以后,我想起来自己还曾把旧牙刷快递给第三方维修,花费上百元人民币只为了换个电池,突然感到损失一个亿。

接下来是牙刷主板部分。

从上到下,分别是开关按钮,5个模式切换LED,以及一个充电指示灯。模式切换LED附近,覆盖了一层黑色海绵,如下图。

这层海绵的作用,就是为了防止LED之间「串色」,例如第一个LED亮起时产生的光晕,让第二个灯看起来也亮了。粗糙的产品一般不加这玩意,对产品核心功能没有任何影响,但如果对用户体验有点追求,还是会对这种隐形Bug做一些防护。此处应该给好评。

我的牙刷故障原因大概率是马达出了问题,但我拆了半天,并未找到马达在哪,所以继续拆解上面的白色刷头插座。

用胶封住了!显然里面藏着什么电子原件,那肯定要破拆!

终于在这里发现了震动马达!原来把刷头插座做这么大,是为了直接把马达塞进去。而博朗、飞利浦等,则统一将马达放在主机里,看来这是两种基于不同成本的差异很大的设计。

零售价人民币1.8元。难怪这么容易坏,草。

最后来个全家福。充电电路实在懒得拆了,也没什么新鲜的,就到这里了。

估算一下这个零售价25加币、约合人民币130元的电动牙刷的物料成本:电池6元,马达1.8元,估计整个电路板不会超过5元,外壳10元。不包含研发、开模、营销、运营等费用,单纯物料(按零售价计算)只有不到20元人民币。以后兄弟们如果电动牙刷不好使了,直接拆开底部、掏出来换个电池就行了,耗时10分钟。

Tagged : /

中国官员发言指南

在中国当官,相当简单。大一点的官,发言会有一些涉外内容,小一点的官,主要讲内政。无论外交还是内政,只要遵循以下几个中心思想,就绝对不会犯错。

外交: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互不干涉内政;3,加强对话,避免军事冲突;4,美国傻逼。
内政:1,深化体制改革;2,加强党的领导地位;3,美国傻逼。

=======
举个涉外的例子:近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再次发出警示。据英国《卫报》报道,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全球近日迎来世界平均气温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该机构官员指出,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更极端的高温天气。

如果你是某刚被撸下来的秦姓副国级领导,你该怎么评论?

【阐述事实】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席卷全球,引发了极端气候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个中国】在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过程中,我们主张国际社会应以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为本,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应对挑战。

【加强对话】为避免因极端气候而引发军事冲突,我们强调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通过坦诚深入的交流,减少误解和误判,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共同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美国傻逼】因此,我们强烈呼吁,不应将气候问题政治化,更不应对任何国家使用不当言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其不负责任的环境政策和高排放行为无疑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之一。面对美国的无视和消极态度,我们将坚定捍卫全球环境的权益,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力求为人类的未来谋求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摒弃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携手并进,共同保护地球家园,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
再来个内政的例子: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演示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

如果你是某孙姓前政治局委员、直辖市一把手,应该如何评价这个新闻?

【阐述事实】在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演示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的伟大成就之下,我们不禁为祖国的科技创新之路感到自豪。

【深化体制改革】这一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深化体制改革的积极成果。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为科学家们展现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发展平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得我国科技事业蒸蒸日上。

【加强党的领导】这一科技突破也彰显了党的领导地位的巨大优势。党的正确指导是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将继续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起到引领和推动的重要作用,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让科技创新的旗帜高高飘扬。

【美国傻逼】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进行阻碍和遏制,这种明显的霸权行径令人愤慨。但我们坚信,中国的科技创新是坚不可摧的,任何外部压力都不会动摇我们前进的步伐。

=======

再重复一遍这个模板:

外交: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互不干涉内政;3,加强对话,避免军事冲突;4,美国傻逼。
内政:1,深化体制改革;2,加强党的领导地位;3,美国傻逼。

按照以上模板发言,你将瞬间成为正厅级以上实权干部,发言高屋建瓴、直指核心,让旁人在一秒钟内感受到你的成熟魅力。

Tagged :

母亲的车

今天带着一家人,去了5公里外的一个社区公园,里面很多儿童游乐设施,也有足够大的场地供居民露营、野餐。我们3个大人+1个小孩,带上了野餐垫、露营椅、晚餐、水果等等,先是占据了一处石桌石凳吃了晚饭,然后带着小虎在公园里到处疯玩。

玩痛快以后,我开车带家人回家,一路平安。开进车库后,我拍了拍这辆2015年的 Kia Sportage,和家里人说「这辆车真是劳苦功高」,家人们说「对啊,生活质量提高的转折点就是买了这辆车」。猛然间,我心头刺痛。

这两天我经常在想一件事:自己在国内生活的时候,坚决不开车,哪怕自己做了码农以后靠薪水养车已绰绰有余,依然不开,理由是堵车、停车难、车辆贬值、油费上涨……恐怕还有一条,就是母亲当年死于京津高速上,她驾驶,突然翻车,7天后抢救失败。

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车有了强烈的抗拒感?哪怕是大学毕业后在父亲催促下搞定了驾照,却依然不开车。我在深圳时,有段时间老丈人把车停在楼下车库,一直停到车报废,我也没开过。

当年母亲的那辆黑色旧车,是我家买的第一辆车。我记得听交警说起过,是轮胎或刹车什么的,出了问题,导致高速翻车,伤到头部。当我赶到急救中心时,她还躺着呻吟,因为没有家属缴费只能躺在等候区的担架上,担架则直接放在地上。后来急救时,因颅压过高需要手术摘除一块头骨,此后家人也尽量避免让我见到萎顿的她(准确地说已经进入彻底昏迷)。尽管我那时已经18岁,但心智上仍与儿童无异。在急救中心对面的凉亭下,父亲让我回家给母亲准备些她后事需要的衣服,我如同丧母的小狗,默然的泪如泉涌的沿着公路一直走了不知多久。

来温哥华后,嘴上虽然一直说要买车,但直到住了10个月后,方才了结这桩心事。10个月中,最大的挑战是自己成为了父亲。第二大的挑战,就是劝说自己务必学会开车,因为这是家庭刚需。或者说,如果不是因为小虎的降临和家人的需求,我可能到现在依然不会开车。

(关于买车的事情,我在《我的二手车方法论》里面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围观下我当时的心路历程。)

从2023年4月10日提车到现在,已经过去3个月,我完成了2000km的里程,对加拿大的马路规则基本熟悉,带家人外出游玩、购物也没有什么压力。确实,在加拿大这个广袤而美丽的地方,有车可以大幅提高人生质量。

从因家人而拒绝开车,到因家人而必须开车,似乎是一个回归。2006年,我母亲去世24天后,我来到杭州浙大紫金港,非常幸运的开启了快乐的4年生活,毕业后又忙于各种折腾,我以为「丧母」从未对自己有什么长期影响,最多就是让自己太太天然免疫于婆媳冲突,也是件不错的事。

只是到了今天,我在下车后拍了拍车屁股、把它夸奖一番后,才猛然意识到,这么多年后,直到今天,我终于度过了长达17年的创伤期,把她的死亡带给我的负面影响尽数抹除。我不再怕车了。儿子的出生,太太的鼓励,丈母娘的照顾,让我胸腔上那条老旧的伤口,不再渗血,我亦不必再时不时的想起医生手中那块可怕的头骨,和最终我拔掉她氧气管时从她鼻腔涌出的暗红鲜血。毕竟都过去了。

以前曾计划每年8月6日写一篇亡母祭文,只断断续续写过几次。于我而言,8月是很特殊的一个月,母亲去世、儿子出生、我结婚等等,都是8月。不过,今年的8月6日不必再写了,我已经写的够多了,我还要照顾孩子和做家务。

我知道,她一定比我更高兴。

Tagged : / / /

L型复苏的房地产与宏观经济

这两天高盛整了个新活,说中国房地产会进入「L型复苏」。此话一出,满堂大笑。众所周知,财经媒体经常用V型、W型、U型等代号来指代经济复苏的速度与趋势,而业内对于所谓「L型」的基本定义可以用四个字来替代——「一蹶不振」。L型当然不是复苏,L型就是「死到底」。

举个例子,危重病人的心电图,从一条乱线跌成一根水平线、进入了「L型复苏」阶段,主治医生在旁边解释:虽然现在心跳变成直线了,但万一他复活了呢?你能说完全没可能吗?你看过生化危机吗?

那么高盛为什么硬要此地无银的加一个「复苏」呢?无非就是中国境内任何想要合法经营的机构,都必需参与到党媒「宏观经济预期调控」之中。例如党媒在唱多经济的时候,你说中国经济L型萎靡,那你肯定是不想做买卖了。所以哪怕全世界都知道「L型」是什么意思,你也只能在后面加个「复苏」。这种「政策性合规」的小技巧,颇有皇帝新衣的味道。

其实这种舆论控制扩大化的趋势早已开始。2021年,网信办就开展过财经违规内容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胡评妄议、歪曲解读财经方针政策、宏观经济数据,恶意唱空金融市场、唱衰中国经济等八大行为。可见把新闻、公开信息、财经评论全部归属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大棋里,并非从今日始。

某爱穿New Balance慢跑鞋的前任正国级干部说过,信心比金子更重要。这句话经常被中国人想起来,借此证明前任有多睿智,而大家往往忽略各国央行几乎所有决策都围绕着「预期」两个字做功夫,这句话只是宏观经济里无需强调的常识,宛如数学老师天天念叨「1+1的正确答案其实是2,听懂掌声」。现任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维护信心的方式从「给你信心」变成了「给我闭嘴」。

高盛所谓L型复苏专指房地产,但鉴于中国地方政府几乎全部高度依赖房地产,理解为宏观经济「L型复苏」也无不可。最近从党媒到自媒体都在吹风中国大陆即将迎来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其实是看老牛犁地累到吐沫子了、松松绑、喘口气,这点汤汤水水固然不会对濒死的经济有任何改变趋势的作用,甚至对房地产本身也不可能产生什么明显效果。

想用降低存量房房贷利率给全社会松松绑,目标是从金融面稍微降低居民杠杆率,但宏观政策没有后悔药,当年把杠杆加到天上去,现在撤回来几乎不可能。房地产行业,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长期的伤害早已造成,想用短期的金融手段来疗伤,这是长短资源错配,未来甚至可能还会导致更糟糕的后果。国内的业主、投资客、地产从业者如果指望着再来一次2008年的4万亿、2015年的去库存这种历史罕见的大放水,那就太过幼稚。任何人都不可能违抗经济规律,宏观政策的确有猛药,但猛药只能用几次,短期内反复用则失效。货币放水,虽是一味公认的猛药,但反复放水造成的政策边际效益极速衰减,会把未来的政策空间全部吃掉。换句话说,放水放多了,也就失效了。

短期金融面,放水、降杠杆均无效;中期土地面,地方政府已经卖不动地、只有央企和地方融资平台会在土地拍卖时左手倒右手的当托、撑场面;长期人口面,生育率的断崖式下跌已经不可逆转,并且这一趋势以数十年计,在你我有生之年都不太可能有变化。

短期、中期、长期,实际和预期全部崩塌。高盛有一点说的对,未来的中国经济确实是L型:一杆子戳到底,然后直接躺进棺材板。我只能说,对此次事故表示遗憾,死者家属情绪非常稳定。

Tagged : / /

崴脚和脑出血

两天前,我在家里楼梯崴了脚,随后自行挪到厨房,很快晕厥倒地,右后脑直接砸到厨房的瓷砖地面,导致轻微脑震荡、大脑轻微出血,家里人随后打了911呼救救护车、并叫来邻居帮忙。911反应迅速,电话瞬间接通,救护车在打电话的10分钟后迅速到达。

我上救护车的时候,神志已经稍微恢复,但和急救人员的大部分对话也不记得了,听家里人说,只记得他们一个人不说话、用电脑一直在记录和监控,另一个人则是「气氛组」、话痨、努力用轻松活泼的语言让所有人放心。我只记得大胡子话痨说他叫Logan,我说你和金刚狼一个名字。

之后在两个男邻居的陪同下被送到 Richmond Hospital,凌晨出院。由于没有扫描头部有点担心,之后又去了 Downtown 的 St Paul’s Hospital——这个医院正是我儿子出生的地方。其Emergency 等待区一直有人循环询问是否需要饮料和食物(食物就是鸡肉三明治,饮料有多种自选可加冰),感觉自己不是在医院而是在飞机上,所有等待患者都披着加热过的毛毯。身边的志愿者像鲨鱼一样游曳,随时观察病患有无其他需求。突然想起来,一年前在太太入院生产期间,我也从这里的产科冰箱拿过三明治,那些也是免费提供给所有患者和家属的。

治疗过程可以说基本没有,我的脚踝和脑子都需要自愈,大部分和医生的交流其实都是在讨论诊断。脚踝扫描过,无骨头损伤,头部有点复杂,上一个医生认为轻微脑震荡不需要扫描和治疗,而来到 St Paul’s 以后,医生的态度是「虽然我觉得不需要,但你们来都来了那就做」,于是核磁共振,果然发现了脑部的轻微出血。又等了两个小时,急诊科医生终于和主管脑子的医生说上话,对方表示出血轻微、不需要进一步治疗,随后我第二次出院。唯一有医嘱的药物就是「疼了吃点泰诺」。

我的救护车+两次入院的费用都是 0,空着手来,空着手走。在 St Paul’s 的急诊病房中,还有几个病友是 homeless。说实话,在这当 homeless 的生活压力真低,平时有人给钱、有各种民间组织关怀、生病了还免费医疗,想来想去,他们的日子比我以前在中国要舒服,以后不想努力了,带着帐篷往街头一躺,似乎也不是什么糟糕的选择。

现在是受伤的第三天,脚踝已经好了很多,头部外伤的肿块已经下去了,但如果扭头过快或者幅度过大,还是有点头痛,预计一周才能恢复。人生第一场脑震荡和脑出血发生在加拿大,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最后,提醒各位,下楼梯不要看手机,万一出事记得赶紧找邻居帮忙。

Tagged : / /

绝大多数人都是错的

最近有个体会: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在做绝大多数事的时候,都在用错误的方法、或者根本从头到尾都在犯错。

其实这个论断在逻辑上推导也很简单:每个领域中拔尖的人都是极少数,即便把运气等不可知的要素排除,顶尖者之所以顶尖,也是因为做对了很多事情,普通人不能冲到前面只是因为做错了太多事甚至所有事。

前几天我在一节课上,旁边的女生让我帮忙连接学校打印机、想把几十页讲义都打印出来。这种无用的激情让我瞬间梦回本科,每次课后都有学生围上去要老师的ppt、觉得这玩意是期末考的精华、必须敲骨吸髓充分吸收。其实做了这么多年学生,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到,越是“高级”和“复杂”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那种“体系感”才是关键,而这种体系感的获得只能依赖自主学习、读书和思考,ppt不过是零散知识的目录。如同中小学时代那些很努力但始终没能进步的学生,拥有这样错误学习习惯的人,其掌握计算机这种庞杂体系知识的过程想必会非常艰难。

又如我在温哥华有个很好的玩伴Harry,和我同龄,印尼人,来加拿大二十年了,我有困难的时候都会问问他。他在我请教轮胎问题的时候,给我推荐了轮胎店和轮胎品牌,都是大厂和大牌。后来经我研究,发现自己并不需要去大厂买一整套大牌轮胎,只需要按需购买即可(在我的个案中,通过可靠渠道买两条二手轮胎就行了,因为要大致确保前后轮磨损程度接近,所以要么弄两条二手胎,要么换四个全新胎,我当然选择前者),可以把绝大多数成本节省下来。Harry选择大厂和大牌轮胎当然都没错,但他对轮胎的知识并不够深入,不了解轮胎的实际寿命和更换原则,给我的建议就不太符合我的需求。

第三个例子和加拿大移民中介相关。最近一年我听了太多人抱怨自己的中介不靠谱,从来没听哪个人夸奖自己的中介。其实加拿大移民、签证相关的所有信息都放在了ircc网站上,大部分中介自己英语稀碎、对政策只有二手知识。我从申请旅游签、申请visitor record延期、到加拿大境内申请学签、境内访客变学生、再到境内开学前转学等等,从头到尾都是DIY,并且由于情况极其特殊,很多事情都只能自己研究。经历过所有流程,看了很多中介的视频和文章,就很清楚移民相关行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合法诈骗”的行业。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找中介呢?我只能理解为“恐惧心理”,花钱买安心。其实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个,上官方网站查看文件,独立填写并递交各种文件,然后等待结果。而走这条路的人,太少了。

上面的三个例子,分别代表了“做错事”的几个维度:错误的学习方法,不够深入的信息获取,和恐惧压倒理性。

如果是年轻的时候,我会对“绝大多数人都是错的”这个论断持高度怀疑态度。但随着这么多年的历练,越来越确信自己的观察。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的本科老师曾去芝加哥大学呆了一年,和世界最顶尖的经济学家朝夕论道,一年后回国,某日他在浙大后门的烧烤摊上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口出暴论:“以前觉得自己水平很高,在芝大呆了一年以后,发现自己水平真的很高。”当年我付之一哂,现在我深以为然。

当然,我除了在几个领域里做对了很多事情以外,也必然在更多领域是“做错事的大多数人”。可能这就是成长带来的好处之一,不再耻于自己的愚蠢,同时敢于承认自己的正确,而后者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也更加重要。

成为1%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首先不做那剩余的99%。本文大意基本可以总结为这一句话。

对了,再附上一条tip:做任何事时,想一想“大多数人都是错的”,你就会对从众心理免疫,并自动带上了critical thinking这个利器,你把事情做成功概率将无限趋近于100%。

Tagged : /

我的近况(2023.5)

今天说一点关于我读书的事情。

先说说同学。

最近开学了,我参加了开学典礼,和很多同学接触下来,发现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

首先,在学校里,来加拿大读书的同学国籍基本是印度+中国+伊朗,另外还有一些小众来源诸如墨西哥、孟加拉、韩国、哥伦比亚、巴西等。但三大古国有绝对优势,总和占总人数90%以上。

其次,学生们的年龄都偏大,我35岁这种站在「优化线」的年纪,反而是班里偏小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中年人,有一些是带着自己上小学的孩子来读master的。我交流过的最小的学生大概是26岁左右,以中国一线城市标准其实也不算很年轻了。

其他国家不清楚,但可以想见,这批来自中国的中年人漂洋过海来读书显然都是为了身份,并且都有极强的理由和动力,看衣着谈吐也都是社会中坚,估计在国内都是有点事业基础,甚至很可能拿一样的剧本:事业成功,有房有家,防疫三年,保命润加。

中国、印度、伊朗,这三个国家在最近几年都有着肉眼可见的巨大退步,其百姓四散逃难是历史的必然,也蕴含着未来剧变的种子。

再说说老师。

在选课结束后几天,我选的一门课的教授以「笔误」为由突然更改了课程时间,导致我的时间表变得很糟糕,会额外浪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我用很不客气的语气发邮件拒绝更改时间,之后又在开学典礼后找到教授面谈,依然没能改变,于是当晚drop了包括该教授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重选了另一批必修课,把时间重新调整到我可以接受的水平,顺便发邮件告知教授他的「笔误」给我造成了多严重的后果。

现在年级大了,耐性比小时候要强,但反而更加习惯于对侵犯自己利益的人直接摆出进攻姿态。在全系大会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有30秒发言,可能由于我的课程时间被随意修改,我带着点脾气来开会,于是在自己的发言里也夹枪带棒的有点冲,说自己是野生自学程序员、在场大部分人手机里都跑着我的代码、以及自学(而非学校教育)才是最佳学习方式。

这些年,自己从楞头青变成30多岁的中年油腻男子,再过几年就快40岁了,但遇到可以装逼的地方,依然忍不住站起来装一把。这次依然如此。我有一种愚蠢的理论:当自己80岁行将就木之时,如果想起这一天,是否后悔于「当年应该装逼一把,反正人都要死」?每次问自己,答案都是「今天不装逼,死前必后悔」。有种预感:如无大碍,可能我还得装几十年。

最后说说身份。

我所在的项目处于加拿大BCPNP硕博通道的名录内,属于毕业后无需找工作、无需积攒分数、可直接申请枫叶卡的类别。正因为这一巨大优势,这两年越来越火爆。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分享过自己申请Master的各种困难,实际上,当我所有申请尘埃落定后,我拿到了2个BCPNP Offer(NYIT和UNBC),以及2个安省硕博项目Offer(Laurentian和Lakehead)。这四个学校,都不是什么牛校,但由于政策的特殊性,都属于毕业就能拿卡的范围(安省的两个学校还是要打分的,但各种加分极多、亦无需工作offer,基本上毕业就能过线,因此也被我归类于毕业就能申请枫叶卡的范围)。

进入了这样的项目,只要能顺利毕业,在场的同学都能获得PR。只是其间有经验的程序员并不多,绝大多数人还是「转码」状态,目前短暂的沟通中还看不到各自的闪光点。在我的刻板印象中,中年人「各怀鬼胎」,不知道未来能否达成愉快的合作。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群勇敢的突破舒适圈的中年人,都可以算是自己家庭中的英雄。

最近想写的东西很多,但真正落笔的很少。想起最高产的时候,竟然是小虎刚出生的那两个月,那时候最忙、最难、也写的最多。

人生境遇之奇妙,不可知也不可说。

Tagge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