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1拆10随想

明天英伟达就要1拆10了,股价将从1200刀降至120刀,股东们的份额也随之变为原来的10倍。拆股降价,对散户更友好,也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公共属性。与之对比的,是高达62w美金/每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只希望自己公司的股票被专业机构持有,所以整出这么个天价。

所以在财务上,120刀/股和1200刀/股,没有任何区别,只是降低了投资者的门槛。

不过由于此次拆股,英伟达也终于和其他一线股票进入到一个差不多的「三位数区间」,例如微软股价是423,苹果股价196,Google 股价 175。现在多了一个英伟达 120刀,看上去整齐划一。

由于微软独树一帜的几乎覆盖了IT行业的所有市场、并且几乎每个行业都是一线玩家,所以我一直把微软本身作为一个增强纳斯达克指数。一个公司好不好,拿它跟微软碰一碰就知道了。

例如今天我用英伟达和微软的市盈率来互相碰一碰。

当前微软股价是423刀,市盈率36.7,英伟达(拆股后)股价120刀,市盈率70.74。对标微软,英伟达的目标股价应该是219刀,距离暴涨后的现在几乎仍有80%的涨幅空间。

同时,考虑到英伟达的业务基本都集中在芯片这种周期性强、毛利率(英伟达和微软的毛利率都在70%多)比较一般的业务上,而且公司仍处于业务高速上涨而非稳定的阶段,导致每股收益低至1.71刀(微软则高达11.55刀),70倍的估值在经历业务狂飙后必然逐渐下降,甚至只要稍微提高每股收益,就能轻松大幅降低市盈率——只不过股东恐怕不会希望英伟达省钱、还盼着英伟达加大投资和研发力度。最终英伟达的市盈率很大概率最终收敛于30附近。随着时间推移,暴涨不可妄求,但稳定的分红、稳定的增长则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我这种简单对比股价和市盈率的方法,非常不准确,毕竟两家公司业务不同、市场地位不同,简单看两个数据就估算出目标价位是天方夜谭,最多只能当作一个大致方向而不是真实的投资依据。多头的分析永远阳光正面,空头的分析才可能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如果某一天发现了英伟达空头的真知灼见,就真的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该平仓英伟达了。

Tagged : /

我的Chevy Bolt选购经历

小虎从4月开始上幼儿园,而我白天要驾车去学校,家里就需要第二辆车负责接送孩子。在消费品上,我喜欢体验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所以在已有一辆燃油SUV的基础上,倾向于购买一辆小型通勤电车。

圈定了汽车类型是EV后,选购过程就基本是以下几个流程:

  1. 查看北美的电车销量排行,深度研究排行榜前几名
  2. 确定自己的具体需求,进而比对电车选购中的最看重的技术参数
  3. 寻找二手车源

2020年以前,整个北美最畅销的EV基本是Tesla Model3/Y,Nissan Leaf,Chevy Bolt。特斯拉超预算,不考虑;Leaf 是不错的车型;Bolt 稍微小众但也考虑,优先级低于Leaf。我的需求就是小型EV,sedan或者hatchback,续航要至少200km。车源就是 Carguru + Facebook,看到价格、成色合适的,就去试驾。

大概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我一直泡在Nissan Leaf的 Facebook 车主论坛里,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续航问题。如果买二手Leaf,不能仅看车机给出的预估里程,需要用蓝牙OBD2+安卓app Torque来读取电池cell的健康度,查看有多少异常cell。一个年限比较久的 Leaf,例如2017款,现在的续航也就是120km左右,价格差不多1万出头,而更换电池的价格基本和整车价格一样。也就是说,Leaf在使用多年以后,残值就只剩电池本身。

去 Richmond Auto Mall 的 Nissan 店试驾了一款2019 Leaf,感觉不错,单踏板模式很新鲜,但价格偏贵,没有下订金。

某日,偶然间Leaf论坛闲逛,看到一个老哥在别人帖子下回复,“虽然我是个Leaf车主,但现在真的是个买 Bolt 的好时机”。

这一句话给我干懵了,什么叫「买 Bolt 的好时机」?买二手车有什么时机不时机的?

于是果断加入 Bolt 车主论坛,同时搜索各种信息。

Chevy Bolt,2017年初代发售,续航418km,价格和 Leaf 差不多,都是廉价EV。2017-2020款曾经在2022年-2023年发生过集体召回,所以市面上2017-2019年份的二手Bolt,百分之百拥有全新电池,而2020款只有部分被更换了电池。

原来「买Bolt的好时机」,就是在雪佛兰给二手Bolt换了新电池之后,用二手车的价格,买一个有400多公里续航、全新电池的 Hatchback 通勤小车。

果断抛弃 Leaf,转投 Bolt。

谁知道,更改目标车型,仅仅是我选购EV的开始。

当时市场上的 Bolt 并不多,基本都集中在 GM 的 Dealer 手中,几乎没有散户卖车。而且二手 Bolt 大多数是从美国进口到加拿大,配置、充电口等等都有些微差异。例如美国 Bolt 的 DCFC 快充口和方向盘座椅加热是 optional,而这两个对我来说则是必须有的。走走转转,合适的车也不太多。

有一天,看到距离我100多公里的 Chilliwack 有一辆 2020 黑色 Bolt EV Premier,价格能接受,配置很高,果断带着老婆一起开过去试驾,感觉很好,但没有现场下定金。回来后和 dealer 拉锯很久,没什么结果,后来他们在官网上把这辆 24000 的车涨价到 29999,我直接就不考虑了,心中感到非常遗憾。再后来,发现这辆 2020 Bolt Premier 并未更换新电池,只是被官方用软件锁定电量到 80%,需要再安全行驶很久才能被自动解锁。所有的遗憾烟消云散,果然不应该买这辆。

之后就是持续的关注这个市场上现状。整个1-2月,Bolt 的销量都很差,进入3月以后,肉眼可见的电车销售速度在加快,二手车价格都在上涨,小虎又马上要开始上学,我越来越焦虑。一年前买第一辆 Kia Sportage 并没有这么麻烦,用了半个月就搞定了,而现在我已经投入了3个月的时间在电车选购上。太太劝我说最适合的那辆一定会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

3月底,Carguru 上面突然出现了一辆蓝色 2017 Bolt Premier,位置在北温 Subaru,里程13万公里,没有照片,没有详细配置,只是一个空荡荡的页面,看样子应该是一辆刚刚 Trade in 的车。在这辆车上架的第二天,我约了 dealer 在第三天见面试车。

试车过程很顺利,dealer 甚至没有跟车,问了下以前是否开过 Bolt,就直接把钥匙给我了。驾驶过程无需多说,就是标准的电车体验,悬挂偏硬,加速迅速,前驱车转向也很敏捷。太太非常不喜欢这个颜色,但是考虑到只要17000加币,毫不犹豫的下了1000刀定金。

有个小插曲,这辆车其实刚刚到店,连 dealer 都不知道我们是怎么知道它的存在。这辆车还没有经过整备,轮胎、刹车盘都老化严重需要更换。dealer 答应做过 inspection 之后会给我们解决所有问题。

过了两天,3月29日,整备完成,我去提车。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里程比大多数电车要高。但实际上电机寿命远远大于燃油发动机,燃油发动机的生命周期大约在50万公里,而电机可以轻松上100万。所以13万公里的电机,其寿命尚在青年期。

开回家之后,这辆车成为了我上学主力,SUV 则被停在小区门口路旁,车库让给了 Bolt。有一次放学启动电车时发现12V电池无法发动汽车,打电话叫来 BCAA 救援帮我跳线点火,第二天送回 Subaru 免费更换了一块全新12V AGM电池,并从 Subaru 拿回一辆顶配 Outback 作为更换电池期间的代步用车。AGM 电池一般用于EV或者有自动启停功能的油车上,价格比普通油车里面的铅酸电池贵几倍,仅这一块电池的物料+人工就大致在500刀。

价格:税前17000加币,税后19000
续航:400+KM
高压电池:2022年11月换了全新电池
轮胎:换了4个全新,米其林Pilot Sport
刹车盘:换了4个全新
12V AGM电池:换了全新电池

就这样,用不到2万刀的价格买了一个核心部件全新的二手高配 Bolt EV,比之前的预算还省了六七千。太太说的没错,合适的车总会出现在合适的时间,不用着急。

题外话,开了两天 Outback 以后,深深感觉到这是一辆非常舒适和实用的 station wagon,如果 outback 出一个电车版本,我非常乐意买来替换我的 Kia。

Tagged : / / /

退休金更适合投资纳斯达克

我个人对美股投资的理解:

1. 美股是「慢投资、快收益」,80%的利润产生于20%的时间内,持有就不要频繁交易;

2. 只寻找优势行业里的第一名企业,不要分散投资;

3. 纳斯达克100是平衡风险与收益的benchmark,厌恶风险就买纳斯达克,否则遵循前两条;

4. 家中老人应该拿出1/3-1/2的人民币储蓄购买纳斯达克100ETF.

最近比较高兴的原因,并不是我投资组合中的个股收益,而是2022年劝家里老人买了不少纳斯达克100,经历了1年的萎靡,到现在已经开花散叶,把这两年生活费赚出来了,老人很开心。年轻人亏掉还能再赚、基本就以获取超额收益为目标,但老人的储蓄没了就没了,老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来源于自己的资产总额,因此应更稳妥一些。

当然,纳斯达克100在美股指数里算是比较先锋的一个,但只要世界经济的动力依然是消费和科技,纳斯达克就将持续稳健。举个例子,在中国用人民币买美股ETF听起来比较激进,但相比all in 国产新能源、新消费而言,投资纳斯达克在过去十年间都稳如老狗。

大概几年前,我在公众号里写过一个暴论——纳斯达克就是人类地表最强资产——现在看来,依然成立。无论是微软、英伟达、AMD之类顶尖科技企业,还是星巴克、lululemon、百事可乐等头部纯消费企业,买了纳斯达克100就等于同时拥有了这些公司的成长。去查查纳斯达克100的成份股有哪些吧!这是多么梦幻的投资组合!

越是珍视资产、厌恶风险,越应该积极加入世界经济引擎的核心之中。世事变幻,乱花迷眼,沉默的购买不知名理财是极高风险,积极的加入经济主动脉才最安全。

Tagged : / /

跑团的感觉

今天玩《开拓者:正义之怒》时,真的有了跑团的感觉。

我跟几个队友组成的小分队,在一次遭遇战中迎来了四个巨人(3小弟1boss),前两回合下来,第一输出(我, 主角)和奶妈(一个强力牧师)直接被大棒子锤死,顿时想gg读档重来。

不过突然想起来一个混子队友的“油腻术”+“火球术”combo我还没用过,干脆拿来做个实验。于是先让这个平时没啥用的混子在敌人脚下施展油腻术。

出乎意料的是,boss没通过敏捷检定,直接滑倒了。而他身边是我刚刚招募的一个杀手哥。

杀手哥有个特性,攻击倒地敌人的时候刀刀暴击,而且一回合能砍5刀……如果是正常状态,每刀都有可能miss,何况砍中也不容易出暴击。奈何我上回合让他研究了一下敌人弱点,这回合又让boss踩上一坨油……

于是平时不显山不漏水的杀手哥,一回合带走boss,剩下的几个小弟也很快被秒。

莫名的配合,莫名的秒boss,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跑团就是这样,经常有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会给玩家带来极大快乐。但CRPG和跑团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正义之怒这种比较传统的游戏,和20年前的博德之门、冰风谷、辐射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以我也完全没期待电子游戏能带给我这种高度类似实体DND和Pathfinder的体验。

我对油腻术的执念,源于2023年参与的几场Richmond本地的小型DND跑团session,始终想用这个combo,但要么大家在一个狭长通道里会受到波及,要么不符合施法条件,总之一直没能用上。没想到在正义之怒中找到了油腻术的正确用法……

以后知道了,一路凑数的混子就是杀手哥的最佳同伴,团队战力天花板易主了。

Tagged : / /

失败比成功更重要

(题图为今天公园中发芽的小草,温哥华居然在2月进入早春)

最近我经常思考如何快速学习、快速进步,有一点小小的收获:

人生之路上,失败带来的价值,远远高于成功。

一次成功,有可能只是因为你运气好,而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做对」了哪些关键步骤。一次失败,却可以让你得到的是真实的、最值钱的、最不可替代的知识。

就像软件工程,一个脚本跑不通,马上获取报错信息,通过 Google 和 chatGPT 找到知识盲区,迅速改正,再跑,又错,再改,成功跑通。因为可以快速失败、快速重建,所以传统行业可能几年都无法完成的迭代,对程序员来说一个上午就能完成。软件行业因此才能用相比其他行业来说堪称「光速」的效率来进步。

又如开车,老司机坐进一辆陌生的车,会先狠踩油门然后狠踩刹车,熟悉一下车辆的极限性能,才安稳上路。我开车时,也会这样测试车辆性能和操控感,例如拐弯不减速、故意压过一个水坑、用较快速度通过减速带等等,用这些日常错误的操作方式,来获取正常渠道难以获得的第一手知识。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学习捷径。

尽可能频繁、低成本的去失败,会带给你大量而珍贵的知识储备。久而久之,将迎来毫无疑问的、确定性的、无比稳固的成功。

我有个富一代朋友,他30岁前在深圳龙华开了一个专做外贸礼品定制的工厂,自己就是公司的金牌销售、创造了70%的销售额,靠自己一双手在深圳福田买了两套房,一辆150万的车,并支撑了一家人的豪华生活。闲聊的时候,他曾经问出一个奇葩的天问——为什么我比同龄人优秀这么多?

他既有骄傲的一面,也有谦卑的一面。一方面那几年真的意气风发、必然觉得自己是天纵奇才;另一方面,他或许真的好奇自己到底作对了哪些事情。后来,他搞软件,做的乱七八糟,赔的底掉,惨淡收场。显然,我这位朋友最终也没想明白那个奇葩问题的答案。

太顺利,会让人放松警惕。更进一步,太顺利,实际上剥夺了你了解「真相」的机会。当你一路畅通无阻、却并不清楚「真相」的时候,如盲人骑瞎马,危矣。

例如我前段时间发现自己的车载电池不太经用,简单换了个新电池。有一次出门加油,直接趴在加油站无法启动了,最终连转向助力系统都停摆,汽车完全死掉。一个人坐在车里,紧急研究如何低成本拖车,尽力找一个周六晚上还上班的靠谱修车场,等拖车,最终换了汽车发电机和皮带,彻底解决了电池问题。如果未经历过这件事,我对发电机、道路救援等将一无所知,虽然过程很麻烦,但知识和经验实打实的得到了。现在我定期检查电池健康度,不必担心发电机效率过低,也知道万一再次趴窝应该怎么处理。

成功,不仅只是一个结尾,更应该是一个「必然到来的胜利」。如同玩RTS游戏,开局一条狗,其他全靠一点一点探索战争迷雾,最终心中对胜率大致有个预计。失败,就是不停探路的过程,拼凑自己的世界地图,迎来自己预期中的胜利。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知识和经验,而不是一次成功。知识和经验当然会导向成功,但成功本身只是追求知识和经验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如果失败能带来知识和经验(往往确实如此,而且带来的是价值最高的那部分),那么我们应该勇敢的追求失败,越快、越多、越好。

主动、快速、频繁的失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如果人人都明白失败带来的东西有多么宝贵,我猜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会直奔成功了。幸好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失败,「失败」这个赛道才不至于太卷,追求知识的过程才显得更加有趣。

Tagged : / / /

2023年终总结

(头图为我用DALL-E为小虎设计的个人徽章)

我2023年的关键词只有一个:适应。

学习

5月,我开始读master,整体的难度不算很大。写了几年代码以后,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也不算陌生,相比一些零基础转码的同学要轻松一些。在学习上,经常在碰到某个此前不了解的知识点、和过往的工作经历产生一些联系。对于正常读计算机、然后成为程序员的人来说,顺序一般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再用代码实践,而我的顺序相反。这种逆序学习带来的感受,非常奇妙。

举个例子,在学习操作系统的进程间同步时,涉及到进程的fork概念,期中还包含如何处理内存等等细节。以前我在创建新进程时,并不会考虑这些理论,只是把系统API当作语言本身的普通功能来使用。显然这种理解不足以支撑一个健壮的系统。我已熟稔这个功能,所以理解理论的时候反倒异常简单。

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让我对学习计算机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先实践、后理论,是否是一个更好的学习方法?计算机本科大一大二的基础课,是否应该挪到大三大四以后再学?

带娃

小虎越来越壮,现在已经16个月了。我看到他圆胖的脸,就会想起他从母体中被剖出、继而大声哭闹的那一瞬间,居然已经是480天前的事情。

3月,我从Vancouver搬家到Richmond,来到了一个小区,我们全家很快和小区的娃爹娃妈们熟络起来,彼此经常聊天、帮忙、互相带娃等等。这个小社区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温馨了很多,也方便了很多。缺了干活工具,直接去隔壁要;带娃时临时有事,就让邻居看一会;各个节日,几家人凑到一起吃饭;连我在外面车子无法启动时,都直接让邻居开车过来救援。有这一群邻居,千金难换。

邻居家中都有孩子,从0岁到5岁,彼此友爱非凡、关系亲密,我尤其喜欢对门家的两个女孩,漂亮可爱,她们也很喜欢小虎。孩子们来我家玩的时候,我喜欢给他们读书。看着几个小孩倚靠着我围坐一圈、认认真真的听我讲儿童绘本上的简单故事,老父亲的温暖情绪就像一缕香火,慢慢的环绕心脏。

再过2个月,小虎要去day care了,他会面对一些严峻的挑战。对我来说,也是一样。

开车

4月,买了一辆二手SUV,随后紧锣密鼓的持续学习汽车知识。如今从一个完全不会开车的新手司机,变得可以给汽车做各种保养、家中陆陆续续添置了若干工具,甚至时不时还可以帮朋友检查检查车况、换换油液等。回想起2023年4月那个买了车都需要让邻居帮忙把车开回家的小白,时间真的过的很快。

2024年,老婆也需要添置一辆刚需车,目前在研究 Nissan Leaf,这个廉价纯电车比较适合我的需求,无论价格还是功能都不错。缺点是电池容量较低,二手续航也就100公里出头。在 Facebook 的车主群里咨询了一番,Leaf车主们都觉得这车挺适合我的通勤需求。

新年里,买第二辆车,更多的实操整备车辆。期待自己的修车技术继续提高。

理解

年底,我带领学生们发动了一场对抗学校选课新政的活动,和系主任有很大冲突,被叫了保安赶出办公室等等。一直觉得有某些地方不对劲,但说不出来。前些天,趁着圣诞节和一个本地朋友 Jade 会面,聊了聊这些问题,询问了很多关于价值观的问题。

Jade 认为,应该 respect,应该 be humble,这是此地的基本规则。被允许在加拿大学习和生活,是主人对客人的邀请,客人不应该反过来教主人做事。这一点我深表赞同。

我的个人经历造就了身上的斗争精神,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合作」「商讨」和「求助」,而是「对抗」「强硬」和「斗争」。在跟「造反团队」成员内部沟通的时候,我说「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让我幸存下来的从来都是强硬的对抗而非软弱妥协」,这个观点现在有了一些改观。毕竟加拿大不是中国,这里有新的社会规范,我源自中国的世界观,似乎还应该做更多的适变。

我的脑子里时常存在两种完全矛盾的想法,例如一方面会觉得对抗是争取利益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深深的厌恶持久的「斗争」、想和所有人友好相处;又例如我愿意从恐怖分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考逻辑甚至同情他们的处境,但坚决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加拿大是个奇怪的国家。思来想去,想要理解这个国家,可能最好的方式是「冲突」,用摩擦来互相调和,最终和平共处。我不喜欢用「躲避」的方法来规避理念冲突,因为这本质上只是延迟了冲突、并没有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以后,我和加拿大社会恐怕还会有更多的冲突,这就是我和这个社会彼此真正兼容和接纳之前的阵痛吧。

工作

圣诞节前夕,我开始投简历,目标是软件类 Intern,截至目前无一斩获。后面还要继续投,希望可以早点找到第一个落脚点,有一点收入。毕竟已经靠积蓄在加拿大呆了一年半,生活上捉襟见肘。

很多同学目前在做一些无门槛的工作,例如门店销售、仓库管理员等等。我不想用时间换钱,想把时间用来滚雪球。最近听朋友老婆的劝(我身边唯一一个零基础转码上岸微软的牛人),从Udemy上买了一个 Unreal 5 的课程,用零碎时间学习一下游戏开发。相比普通的软件公司,温哥华的游戏公司倒是不少,而且很多知名企业,例如 CDPR 和暴雪等等,掌握一些引擎开发技术,对找工作应该有些帮助。

朋友

除了天天见面的邻居,我的朋友主要是大陆老同学、桌游玩伴、刚登陆时帮过我忙的本地人、几个同学、隔壁装修请的工人等等。2023年新认识了不少人,大多数是中国人。2024年,我想更多接触不同族裔的人,了解大家各自的想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友善和柔软,收收身上的尖刺,花更多时间关心朋友。

2024

活着不容易,不出大事就很好。没什么新的期盼,只是希望生活越来越顺滑,家人健康,小虎在day care开心,我掌握更多的知识、有一个安稳工作。人到中年,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实在了。

祝各位读者2024年一切顺心。

Tagged : / / / / /

更换汽车雨刮器的一些细节

最近温哥华进入雨季,前几天甚至下了一场雪,雨刮器的使用频率一下子就升高了。按照正常的使用强度来说,一个雨刮器的寿命大约在1年、最多2年,具体情况视车辆停放位置(室内/室外)、日照和温度、日常清洁、使用频率而变化。

我的雨刮器目前有两个问题:驾驶员侧的前雨刮器,在清理雨水时会留下一条条弧线水痕;后雨刮器在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胶皮剐蹭噪音。

这两个问题,大致都是雨刮器胶条老化造成的。于是昨天在Costco买菜的时候,顺便买了米其林的24寸和18寸雨刮器,遗憾没有买到12寸的,只能先换两个前雨刮器。

这里有个有趣的小插曲:我在操作前,先搜索了如何把雨刮器调整到wiper service mode,也就是让雨刮器进入维护模式、自己立起来,鼓捣了20分钟也没能成功,最后下车研究一下,发现我这丐版汽车什么操作都不用,直接用手拉起来,进入蟑螂须子模式。

在换雨刮器之前,要先看一下胶条与玻璃的接触面是否垂直。如果不垂直、而偏向某一侧,说明雨刮器支臂已经在长期使用中出现轻微变形。一般车辆的两个前支臂是金属的,都可以通过用两个钳子轻轻掰一下的方法来进行矫正。

上图是我的雨刮器,可以明显看到已经向右侧偏斜,因此需要用扳手把金属臂顺时针掰一点点。

更换的过程不多说,就是把旧雨刮器从一个金属钩子上面取下来,再装上新的即可。

右侧(和上方)是新的米其林,左侧(和下方)是旧的RainX,用手指拨动胶条,旧胶条会有轻微吱嘎声,新胶条则安静无声,说明确实橡胶已经有了明显老化。同时RainX的做工看上去比米其林的要好一些。

可惜最需要更换的后雨刮器,本次没能换上,下次去沃尔玛的时候顺便买一根。

后面还有一些汽车保养要做,其中比较主要、需近期完成的是换冬胎、换变速箱油和清洗氧传感器,如更换机脚垫、清洗节气门之类的项目,等前面几个弄完了再慢慢做。自己DIY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无法留下官方的保养记录,但也有好处,就是所有操作自己完成,会更加放心。

Tagged : /

最近的一些小事

最近刷视频刷到一个叫4566的新晋网红,住在多伦多,视频挺有趣,刚想着多刷两条,就发现大麻不敢叫大麻叫「把酒话桑X」,TikTok不敢叫TikTok叫「洋抖」。原本酷酷的气氛一下子被浓浓的自我审查味道搞得冲突感强烈,仿佛发现一家味道不错的牛肉面馆子原来用的都是耗子肉、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最近我在学校里组织留学生抗议学校官方突然出台的一项政策,就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出来质疑,说有些人别有目的,说要合法合理合规、不要激化矛盾、避免冲突,说我们这样会导致学校反扑、出台新的政策影响其余学生的利益等等……

各种在中国被迫形成的自保手段,被内化成了自己的习惯、性格、甚至本能,即便到了海外扔掉了狗链子,依然不敢做出违背祖宗的决定。

中国人在外,除了要克服自己的外在种族主义(例如瞧不起印度人、黑人)和内在种族主义(对华人有偏见),还要和我上面说的这种杂糅了服从、懦弱、欺软怕硬、阿Q精神的「病态」做出精神切割。一日不切割,则一日无法成为一个完全的、自由的人。这种精神上的更新,可能比经济和生活上的落地更难。

扯点题外话。黑五去Canadian Tire买了一堆家用工具:Bissell proheat 2x revolution pet pro 地毯清洗机(我眼馋了几个月的机器,除了前段时间我拆解维修过的Big Green以外,这就是当前市面的最强机型),Tineco iFloor3 Ultra地板清洁机(吸尘拖地板同时完成),Stanley 183件的socket set(这是套非常不错的修车工具,但socket应该怎么翻译?套接字?),一个18.9L的shop-vac(商用的桶式吸尘器,意外的好用,劲大、声音小。有多好用呢?一般吸尘器的功率单位是瓦特,这个吸尘器是4马力),一个鞋架,一个拼图套装(送给邻居家小孩的),8个灯泡。由于今天Canadian Tire又给了100块reward credit,明天打算再去一趟Canadian Tire弄个Pressure Washer回家,洗车、洗地垫、洗垃圾桶、洗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再发愁!

Tagged : /

奇怪的法律,奇怪的法条

我是法律门外汉,不敢妄谈专业事务。不过我可以借由大陆最近的几个新闻,协助自己和大家一起通过现象归纳本质。

第一个新闻:人贩子被判5年。

孙海洋案中,儿子孙卓被拐14年,终于被找回,但人贩子被定为「拐骗儿童罪」(因为公安找不到罪犯的获利证据)而非「拐卖儿童罪」前者最高量刑只有5年,后者则是5-10年。可以说,人贩子在这场公诉中大胜而归,考虑到罪犯已经刑拘1年多,所以只要再蹲3年就能出狱。

第二个新闻:无锡特斯拉车主开斗气车,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刑拘。

这个案子里,25岁的特斯拉车主因斗气在高速多次别停后车,被警方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拘,而这是刑法中的重罪,标准是3年以上10年以下。这个案子还没送公诉,我个人希望检察院能不予起诉,当然,刑责以外的责任车主必须承担起来。

这两起案件虽然听起来都很严重,但性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拐了个孩子,两个家庭和孩子付出巨大代价、得到一生的痛苦,上限只有5年;而年轻人一时起意开斗气车、亦未造成实际严重后果,则直接5-10年。我并不是说斗气车不危险,只是相对于老谋深算、系统性犯罪的人贩子而言,两案的量刑标准显然不公平。

如果觉得斗气车一案不足以说服你,那么另有一案:昆明男子养了47只鹦鹉,被判刑12年。

从犯罪的成本收益角度,卖自己家鹦鹉,显然不如卖别人家孩子。

回到今天的正题:在中国,确定各种法律和法条的标准,到底是啥?

我的理解是:某事如果涉及「公共领域」(这个词可以等价为「政治」),一定重重的判;如果是民间纠纷,则得过且过、不拘小节。

你上街揍了一个人,那么公安出警后多半会把他当成「工作对象」、而不是你,因为警察们要说服他和解、否则会「互殴」行政拘留双方。但如果你对公共部门做出暴力举动、或者你联合多人做出影响公共领域的事件,此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公共」——不可能跟你和解,甚至还要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

这是一种法律地位上的不公平,亦是暴力手段的不公平。

所以如果你有一些民事纠纷,有个基本原则就是「宁当被告、不当原告」,因为被告有很多种方式让原告难受,而原告只能委屈巴巴的最后「和解」。

再说个冷知识,中国所有律师都是律师协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一切姓党是法律工作者们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律师们拿到自己律师从业资格证之前都同意的条款。

律师尚且如此,你想想法院、检察院、公安系统,应该姓什么?

Tagged : /

卡牌桌游Legendary Encounters: The Matrix 测评

Legendary Encounters: The Matrix 可能是我本年度最期待的卡牌游戏,没有之一。游戏机制依然是我最喜欢的 Deckbuilding。

先说说卡牌爱好者必入这款DBG的几个原因:

1,这可能是目前《The Matrix》电影唯一的一部授权桌游。反正我没看到其他黑客帝国相关的桌游,很可能是版权方此前从未授权给桌游厂商。

2,游戏机制沿袭了Upper Deck最受好评的游戏《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而非我个人感觉相对平淡的漫威DBG),所以游戏中的紧迫感、代入感甚至一些重要剧情和台词,都舒服的糅合在一起。我solo了这个游戏的第一部电影的剧情后,把黑客帝国1重新看了一边,发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台词都反应在了卡牌上。

3,Legendary Encounters的老传统是根据IP不同而对游戏机制进行恰当的修改,例如Legendary Encounters Firefly就固定了若干登场人物,而本作增加了角色立牌(可以在matrix和现实之间移动)、时间倒计时(这个机制来源于黑客帝国1中的台词,Time is always against us)、extra cards(这个小修改很亮眼,大幅提高了游戏和电影剧情的贴合度,我个人感觉是非常优秀的设计)等等。这些小修改基本都恰当的体现了电影本身的某些特点,所以对于IP粉丝来说,全部是加分项。

==== ==== ==== ====

下面是我个人体验。

游戏的setup基本和异形dbg一样,所以熟悉前作规则的朋友几乎可以不看说明书直接设置牌堆。

一些细小的区别:异形dbg(基础+扩展)包含了异形三部曲和普罗米修斯,the Matrix目前只有基础的三部曲,不知道第四部电影是否会通过扩展形式出来。异形dbg基础有600张牌,而the Matrix有500张。

游玩过程中,紧迫感的实现是通过Matrix deck的步步逼近来实现的,这一点和异形dbg完全一样。而Matrix deck则需玩家把act 1-3的mini deck从3到1倒序堆叠来实现。这种设计给游戏带来了大致线性的难度递增,不会出现过于随机导致难度忽高忽低的情况,同时还为剧情提供了动态的自动推进,相比漫威dbg,这就是encounters系统最大的优势。

总的来说,Legendary Encounters:The Matrix是一个完全在我预期内的游戏。无论是美术、机制、物料品质,都属于非常不错的水平,目测起码应该进入BGG前300。2022年Gen Con上首次露面并提供试玩,2023年8月2日Gen Con上正式发布,让我等了足足一年。好在Matrix终于到来,救世主Neo降临,玩家们拿起了红药丸——

“You take the red pill, you stay in Wonderland, and I show you how deep the rabbit hole goes.”

Tagg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