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法律,奇怪的法条

我是法律门外汉,不敢妄谈专业事务。不过我可以借由大陆最近的几个新闻,协助自己和大家一起通过现象归纳本质。

第一个新闻:人贩子被判5年。

孙海洋案中,儿子孙卓被拐14年,终于被找回,但人贩子被定为「拐骗儿童罪」(因为公安找不到罪犯的获利证据)而非「拐卖儿童罪」前者最高量刑只有5年,后者则是5-10年。可以说,人贩子在这场公诉中大胜而归,考虑到罪犯已经刑拘1年多,所以只要再蹲3年就能出狱。

第二个新闻:无锡特斯拉车主开斗气车,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刑拘。

这个案子里,25岁的特斯拉车主因斗气在高速多次别停后车,被警方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拘,而这是刑法中的重罪,标准是3年以上10年以下。这个案子还没送公诉,我个人希望检察院能不予起诉,当然,刑责以外的责任车主必须承担起来。

这两起案件虽然听起来都很严重,但性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拐了个孩子,两个家庭和孩子付出巨大代价、得到一生的痛苦,上限只有5年;而年轻人一时起意开斗气车、亦未造成实际严重后果,则直接5-10年。我并不是说斗气车不危险,只是相对于老谋深算、系统性犯罪的人贩子而言,两案的量刑标准显然不公平。

如果觉得斗气车一案不足以说服你,那么另有一案:昆明男子养了47只鹦鹉,被判刑12年。

从犯罪的成本收益角度,卖自己家鹦鹉,显然不如卖别人家孩子。

回到今天的正题:在中国,确定各种法律和法条的标准,到底是啥?

我的理解是:某事如果涉及「公共领域」(这个词可以等价为「政治」),一定重重的判;如果是民间纠纷,则得过且过、不拘小节。

你上街揍了一个人,那么公安出警后多半会把他当成「工作对象」、而不是你,因为警察们要说服他和解、否则会「互殴」行政拘留双方。但如果你对公共部门做出暴力举动、或者你联合多人做出影响公共领域的事件,此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公共」——不可能跟你和解,甚至还要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

这是一种法律地位上的不公平,亦是暴力手段的不公平。

所以如果你有一些民事纠纷,有个基本原则就是「宁当被告、不当原告」,因为被告有很多种方式让原告难受,而原告只能委屈巴巴的最后「和解」。

再说个冷知识,中国所有律师都是律师协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一切姓党是法律工作者们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律师们拿到自己律师从业资格证之前都同意的条款。

律师尚且如此,你想想法院、检察院、公安系统,应该姓什么?

Tagged : /

L型复苏的房地产与宏观经济

这两天高盛整了个新活,说中国房地产会进入「L型复苏」。此话一出,满堂大笑。众所周知,财经媒体经常用V型、W型、U型等代号来指代经济复苏的速度与趋势,而业内对于所谓「L型」的基本定义可以用四个字来替代——「一蹶不振」。L型当然不是复苏,L型就是「死到底」。

举个例子,危重病人的心电图,从一条乱线跌成一根水平线、进入了「L型复苏」阶段,主治医生在旁边解释:虽然现在心跳变成直线了,但万一他复活了呢?你能说完全没可能吗?你看过生化危机吗?

那么高盛为什么硬要此地无银的加一个「复苏」呢?无非就是中国境内任何想要合法经营的机构,都必需参与到党媒「宏观经济预期调控」之中。例如党媒在唱多经济的时候,你说中国经济L型萎靡,那你肯定是不想做买卖了。所以哪怕全世界都知道「L型」是什么意思,你也只能在后面加个「复苏」。这种「政策性合规」的小技巧,颇有皇帝新衣的味道。

其实这种舆论控制扩大化的趋势早已开始。2021年,网信办就开展过财经违规内容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胡评妄议、歪曲解读财经方针政策、宏观经济数据,恶意唱空金融市场、唱衰中国经济等八大行为。可见把新闻、公开信息、财经评论全部归属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大棋里,并非从今日始。

某爱穿New Balance慢跑鞋的前任正国级干部说过,信心比金子更重要。这句话经常被中国人想起来,借此证明前任有多睿智,而大家往往忽略各国央行几乎所有决策都围绕着「预期」两个字做功夫,这句话只是宏观经济里无需强调的常识,宛如数学老师天天念叨「1+1的正确答案其实是2,听懂掌声」。现任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维护信心的方式从「给你信心」变成了「给我闭嘴」。

高盛所谓L型复苏专指房地产,但鉴于中国地方政府几乎全部高度依赖房地产,理解为宏观经济「L型复苏」也无不可。最近从党媒到自媒体都在吹风中国大陆即将迎来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其实是看老牛犁地累到吐沫子了、松松绑、喘口气,这点汤汤水水固然不会对濒死的经济有任何改变趋势的作用,甚至对房地产本身也不可能产生什么明显效果。

想用降低存量房房贷利率给全社会松松绑,目标是从金融面稍微降低居民杠杆率,但宏观政策没有后悔药,当年把杠杆加到天上去,现在撤回来几乎不可能。房地产行业,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长期的伤害早已造成,想用短期的金融手段来疗伤,这是长短资源错配,未来甚至可能还会导致更糟糕的后果。国内的业主、投资客、地产从业者如果指望着再来一次2008年的4万亿、2015年的去库存这种历史罕见的大放水,那就太过幼稚。任何人都不可能违抗经济规律,宏观政策的确有猛药,但猛药只能用几次,短期内反复用则失效。货币放水,虽是一味公认的猛药,但反复放水造成的政策边际效益极速衰减,会把未来的政策空间全部吃掉。换句话说,放水放多了,也就失效了。

短期金融面,放水、降杠杆均无效;中期土地面,地方政府已经卖不动地、只有央企和地方融资平台会在土地拍卖时左手倒右手的当托、撑场面;长期人口面,生育率的断崖式下跌已经不可逆转,并且这一趋势以数十年计,在你我有生之年都不太可能有变化。

短期、中期、长期,实际和预期全部崩塌。高盛有一点说的对,未来的中国经济确实是L型:一杆子戳到底,然后直接躺进棺材板。我只能说,对此次事故表示遗憾,死者家属情绪非常稳定。

Tagged : / /

抛弃「确定性」

普通人往往高估「确定性」的收益、又低估「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例如考公的人看到了后面三十年连续不断的几千元/月工资外加各项福利的稳定性,却忽视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沉没成本。考公的显著沉没成本之一,就是牺牲了自己未来所有可能性和应对风险的抵抗力。当风险来袭,你将没有任何应对能力。从去年开始的大范围、高强度的公务员降薪,已经实在的影响全国上千万体制内选手;而 90 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潮」带来的无数人间悲剧,就是「确定性」危害的一次大规模显现。

除了考公大军以外,因就业困难而去考研的兄弟姐妹们,更只是延后了处理风险的时间,不仅没有消弭风险,反而给自己注射了麻醉剂,使得下次面对风险更加弱势(年龄增长、对市场的敏锐度下降、学历成本带来的经济压力等)。一言以蔽之,还不如考公。

除了考公考研等传统项目,当代市场化职业中,“转码”也是一种“赛博考公”。你做了500道 Leetcode 算法题,便可以中人之姿跻身Google/Microsoft等一流大厂,获得稳定的高薪和社会地位,哪怕这几百道题对真实工作而言毫无意义,亦算是你进入大厂的「投名状」。其付出的时间、精力、沉没成本,虽足以让你获取更有价值、历久弥新的知识,却并无即刻的、现金化的收益。

更何况,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之下,传统工程师的职业寿命到底能否继续维持下去,这是一个尚无答案的问题。但是,此类职业风险的出现,意味着「大厂工程师」的收益期望被降低了。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上述「确定性」的存在,为很多人提供了舒适的生活,但,是时候抛弃这些「确定性」了。

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是一直是「不确定性」的拥趸。2015年以政治学本科+互联网运营总监背景裸辞自学编程,在2016年顺利成为初级后端开发工程师,这在当时是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后来却为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掌握了工程技能,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也为多年后「润加」做了铺垫。

2019离职,此后两年间家里蹲写公众号。这可能是我风险最高的一段职业经历,因言获罪,得到了警察的「登门认证」,以及百度的「诉讼认证」。同时,我也习得了普通人终生难以获得的技能:大量的法律实践。在与百度长达半年的缠斗中,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以及法律实践(在中国的司法体系中,对法条的理解和对司法的实践,几乎是各占50%的独立知识),也获得了「打官司」这个业余爱好。

2022年再次转职,回归职场,成为字节跳动高级工程师,很快与字节撕逼,凭借过去的自媒体经历和对法律的熟稔,全身而退,开开心心拿钱走人。至此,我清楚自己可能与国内任何一家大厂都水火不容,未来不会再为 BAT 之流贡献任何一行代码、任何一次管理实践。

去年以旅行签入境加拿大,一个月后莫名决定留下,接着在加拿大境内考雅思、申学校、申学签,从毫无准备到尘埃落定,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但每一步都带给我巨大的收益。

可以说,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这些经验和收益,全部来自于「风险」。一来,我本人对于「确定性」的实际收益一直报以怀疑态度,二来作为一个风险偏好的个体,我对于「确定性」有一种来自 DNA 的排斥。

在「系统性风险」越来越鲜明的今天,不确定性,实际上是这个世界的主流;确定性,才是一种「例外」。我不觉得对于「确定性」的追求有什么道德劣势,但「追求确定性」这个行为本身最严重的问题,是其存在着手段与目的的二律背反:将身家性命寄托于「确定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行为,而这种会导致高风险的手段,恰恰与「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性」的目标背道而驰。换言之,你明明想寻求安全,最终却将导向危险。这就是「确定性」最大的逻辑悖论。

既然如此,是时候抛弃「确定性」和「安全」,拥抱「不确定性」和「风险」,拥抱自己的本性。这样,每天都会收获意料之外的命运馈赠。剩下的,交给时间即可。

最近小虎7个多月大,学会了扶站,早于平均速度约2.5个月。我很好奇,为什么他学习的这么快?经过观察,一方面是因为他天生强壮,另一方面,就是他胆子大、敢冒险、不怕磕碰、屡败屡战。简单说,就是他对于“风险”有较高的偏好,对于安安稳稳的“确定性”(例如用躺、坐等安全姿势玩耍)则较为厌恶。反反复复的冒险,让他快速习得了很多实用技能,又进一步加速了学习速度、不断的自我强化。这是小虎示范给我的「不确定性」的优点,看来他未来恐怕也是一个风险偏好者。
Tagged : / / / / / /

「土地财政」永无翻身之日

2022年全国卖地收入4.73万亿,而2021年这个数字还是6.8万亿,相比之下降低了30%,可谓断崖式暴跌。

而地方收入有多依赖土地财政呢?2020年,中国的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例是43.59%,这一数字在2021年是41.81%。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超过4成的收入来自于卖地。

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当下无论是北京中央政府还是全国各地政府,都在紧锣密鼓的出台利好房地产的新政策。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毒瘤,虽然破掉会让机体死亡,但好歹也承担了造血功能,可以把真金白银源源不断的从百姓的六个钱包抽到国库里。这个「造血毒瘤」的衰竭,将带来各个器官的「免疫风暴」,造成可预期的严重后果。

前两天我讲了人口下跌对中国政府的威慑力。其实人口当然和房地产也有密切关系。中国目前库存的海量空置楼盘如果没有大量人口接盘,那么这两年兴起的烂尾楼现象也仅仅是一道开胃菜,后面有更大的金融危机蓄势待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整个2022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都狂跌25%左右,其中销售额降幅大于销售面积降幅,意味着房价也在同步下跌。房子作为同时拥有社会福利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有可能是整个人类社会中最特殊的商品),其价格变动带来的潜在意义远不止供需变化。

例如,作为社会福利的房产,其供给和价格都是受控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的组屋,符合条件的公民在大学毕业几年后即可轻松获得。如果未来新加坡组屋的门槛提高,很可能意味着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计划破产。

而对于作为金融产品的商品房,市场对其价格更加敏感。当前中国的商品房量价齐跌,且跌幅空前,意味着这个市场在中期内(10年)恐怕不会向好。曾经支撑中国地产突飞猛进的默认前提是「房子永远不会跌」,而这一假设和日本地产泡沫破碎前惊人的一致。日本演员阿部宽曾在90年代大笔投资房地产,而后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欠下大笔房贷,直到2007年才宣布还完外债。

当前提坍塌、信任崩溃,想要重新挽回市场的信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近年来成功翻盘的唯一反例就是经历了08年次贷危机的美国地产。而美国得以翻盘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债务一次性出清的「弥天大勇」(其实这是自由市场和法治社会的共同成果)、有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其经济引擎一直正常运转)、和金融体系的纠错机制(参见电影《大空头》)。

绕了一大圈,其实就是想说明,在经济增长以狂热投资为主、地方财政近半收入来自于卖地、法律金融体系只服务于权贵、债务错配不能得以根本性纠正的中国,地产之崩溃,绝无翻盘可能。2023年后,中国政府的主要工作重心从防疫转向维稳和经济增长,前者是当前政治稳定的基础,后者则是财政无以为继的唯一选择。刘鹤在达沃斯论坛表示,中国不可能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吊诡的是,现在距离改革开放已逾四十多年,中国政府却仍需强调自己不是计划经济,其寓意不言而喻。

总之,土地财政已经正式被扫入垃圾堆,房地产在中期内不可能翻盘,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明斯基时刻的下半场——也即债务爆破阶段,各地烂尾楼就是债务食物链低端的崩盘,随后债务危机会像被点燃的爆竹一样向上攀爬、无人幸免。历史性的时刻,正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歌词能描述这场无声的风暴: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Tagged : / / /

「厅局风」穿搭背后的权力cosplay

最近网传的年轻男生「厅局风」穿搭,让我极为反胃。

首先,这种穿搭本身完全谈不上什么美感,亦消泯了所有赏心悦目的男性特征,就是20啷当岁的精瘦驯良男生穿上了50岁的老干部基层考察专用夹克,弯腰驼背是标配仪态。这种审美是一种病态的、在自我安慰中寻求安全感的自我驯化。

其次,「厅局风」唯一能体现的,就是一种借由官方某种不言自明的特殊 dress code,体现出来自己是权力、甚至是高级权力的一部分。潜台词即是我同时拥有20岁的身体和50岁的权力。

最后,这是一种基于信息差的欺骗——穿这身皮,并不代表拥有权力。换句话说,所谓「厅局风」,只是欺负你们老百姓不懂得官场规矩,以为穿成干部就是干部,实际99%的概率中,他只是个无职权、亦无晋升希望的普通科员。

出于上一点的补充,我讲讲为什么穿成这样是一种欺骗。

所谓「同时拥有20岁的身体和50岁的权力」是不可能。中国的公务员晋升有极为严格的年龄门槛,30岁之前能达到副科级,已经是少数,而副科升正科又至少2-3年;想达到正处级,除了一些天之骄子能在40岁后成功晋级,绝大多数人会卡在这门槛一辈子,毕竟七百万的公务员中,每年也仅用5000人可以升至处级干部;至于厅局级,则是在公务员比例中属于字面意义上的「万里挑一」。更高级别比例过低,则不做考虑。

换句话说,日常你能遇到的所谓「厅局风」年轻人,本身只是一些「权力cosplay」爱好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领导、替领导干活,但距离真正的权力差着十万八千里。他们爱好模仿领导,却只能欺骗圈外人,骗不了圈内人。

同时,这种cosplay也存在一些「表演用力过猛」的缺点。

例如当领导身穿老干部夹克微服私访时,如果你也穿同样的款式,那么显然就用错了dress code,会受到赵老爷子或明或暗的批判。而如果在会议、相亲等比较正式的场合穿成这样,则容易让熟悉权力圈子的人,一眼看出你的low B本质——故意穿成和周遭人群不一样、体现自己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高调的炫耀,而高调恰恰是官场短命鬼的病危通知书。不懂这一点,你基本上连副科都升不上去。

总之,相亲市场上对于「厅局风」的追捧,体现了全社会对「权力」本身的向往、以及由于距离权力过远而对权力产生的误解。这些信息不对称给一些基层小虾米提供了炫耀资本,所谓「局里局气」实际上只不过是基层员工对组织领袖的大型cosplay。在动荡的市场中,公务员有稳定的工作,也有接触权力的机会,可以为家庭提供多种社会资源,是良好的工具人;但这种拼命cos掩盖不了其在组织地位中的卑微、权力追逐中的无力,最终只能通过一件干部夹克满足自己的权力幻想和社交诈骗。

Tagged :

自由落体的天津经济

这是我在2020年10月12日发表在公众号「古老湿」的一篇关于天津经济的文章,随后删文、同时封号7天。这篇文章提到的数据,均来自公开材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搜一搜。

实话,从来都不好听阿。

顺便吐槽一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视化,跟美联储比起来,可差得太远了……

天津是我长大的地方,离乡多年,依然对天津有很多特殊的情感。但同时,每每看到天津经济的负面新闻,我都能在一瞬间回想起那类似煤炭燃烧的异味空气、权力本位的行政机构、统治经济的巨型国企、孱弱的民营经济……感慨一声,「理应如此」。

2020 年上半年,天津 GDP 为 6309.28 亿元,同比下降了3.9%——而7 年前的 2013 年,这个数据是 6579.01 亿元——这意味着,天津 2020 年上半年惨不忍睹的 GDP 数据,比 7 年前还低了 260 个亿。7 年来,天津经济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在大踏步的倒退。

照此数据计算,天津 GDP 在全国仅排名第十,除北上广深外,天津已经被重庆、苏州、成都、杭州、南京等五个准一线城市超过(第九名南京比天津高了近 300 亿),天津排名仅仅比遭新冠肺炎影响最严重的武汉略高 1 位。 今日,天津经济质量之低、增长速度之慢,已经「名满天下」,是名副其实的「下一个东北」。几乎可以肯定,在2020 年全年 GDP 排名中,天津将跌出前十,彻底沦为二线城市。

停滞的人口增长

人口,是一个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优秀的城市,人口会不断大量涌入;而落魄的城市,则面临人口增长的停滞,甚至是人口流失。

截至2019年末,天津全市常住人口 1561.83 万人,在全国人口排行榜中位列第五,总量上颇为惊人,说明天津经济在中国历史中,曾经极为辉煌,否则无法产生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最近几年,天津的人口增长可以用「完全停滞」来形容。

2015年,天津人口达到 1546 万人,当年新增 30 万人;但到 2016 年,新增人口数骤降至 15 万人;2017年,甚至直接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5.25 万人;之后的 2018 和 2019 ,天津这样一个1500多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两年的新增人口加起来,都不到 5 万人(甚至无法填补 2017 年的负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考虑到天津政府在 2018 年发起了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工程「海河英才计划」,至今引入了近 25 万高学历年轻人,而 2018-2019 两年新增人口尚不足 5 万,可以算出天津在最近两年的外流人口数量达到了 20 万人,人口流失速度达到平均 10 万人/年。

作为天津人,我要强调一下,天津是一个非常保守和自满的城市,陈旧的国有企业在天津市市场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当地人普遍认为天津是非常优秀的一线城市,极少去外地讨生活,我几乎没见过中年以上的天津人去外地工作。因此,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天津平均每年10万人的人口流失中,绝大部分应该是有追求、有干劲、有知识的年轻人。

相比「总人口零增长、年轻人口持续流失」的天津,其他几个准一线城市动辄每年 40万-50万 的人口增长速度,完全可以用「狂飙突进」来形容。

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司法、市场等方面进行互相竞争,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制度支持。在这场地方政府的竞争中,天津显然落败了,而落败的后果就是人口加速流失、青年人纷纷外逃。

人口的变迁是一个长期且不可逆的过程,我们可以大致作出一个判断:天津人口的零增长(其实已经开始负增长),意味着天津已经丧失了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未来。

原地踏步的经济

在本文开头,我已经向大家展示了天津惨不忍睹的 GDP 水平。但是,考察经济水平,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质量。

天津经济高度雷同于东北,都依赖资源型和制造型国有经济。这种效率低下的经济结构,则和 100 年前的「十里洋场天津卫」完全不同。

我们以著名的国企拼接怪「渤海钢铁」为例,看一下天津曾经吓人的 GDP 是如何被「合成」出来的。

2010 年,在行政力量推动之下,天津钢铁、天铁冶金、天津钢管、天津冶金四家国企共同组建渤海钢铁集团;

2013 年,四家企业的实现首次财务并表,瞬间跻身 2014 年和 2015 年的世界 500 强榜单;

2016 年,渤海钢铁被天津市政府正式拆分,天津钢铁等四家国企重新各自独立,此次拆分距离渤海钢铁重组不到 6 年时间。

在渤海钢铁重新被拆分时,仅其金融债务规模就高达 1920 亿元,而整个天津市 2015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只有 2667 亿元,偿还债务几乎不可能。

知乎上,有疑似渤海钢铁前员工的匿名用户,透露了当年的内部混乱。

渤海钢铁从重组、到进入世界500强、再到分拆,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而这样的历史,也像极了天津的经济增长。

2010-2013 年,天津 GDP 增速分别以17.4%16.4%13.8%12.5%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甚至可以和深圳、广州一争长短;

2017年,天津经济增速降到多年来最低点,当年 GDP 仅增长了3.6%

2018 年,也只增长3.6%。而后,2018年天津市 GDP 又修订为 13362.92 亿元,调减了 5446.72 亿元。

2019 年,天津仅增长4.8%

到2020 年上半年,天津 GDP 甚至达不到 2013 年的水准。可以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天津经济都在 2010-2013 年的一轮泡沫之后一落千丈。

天津经济,正在失速。

持续下跌的房价

如果说人口代表了城市的明天、GDP 代表了城市的今天,那么房价就是把城市经济的昨天、今天、明天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

天津房价在 2016 年到达历史顶点之后, 就一路下跌,直到今天。根据安居客数据,2016 年天津房屋均价为 23220 元/平米,到 2020 年仅为 20063 元/平米,4 年来房价不仅没涨,反而跌了 15%。要知道,中介网站提供的这类数据往往都是美化过的,实际成交数据必然更低,因此几乎可以断定,天津房屋均价早已跌破 2 万元。

天津房价为什么下跌?

原因有二:人口增长的停滞,降低了对房地产的需求;天津政府在超高负债率下加速卖地,提高了土地供给。这样一来一回,买家变少了,房子却增加了,房价自然会不断下降,并且这个趋势必然会持续下去。

根据东方金诚发布的《2020年信用风险展望系列报告:地方政府与公用事业篇》,天津政府债务及城投债务与可用财力比率已经超过500%,在全国排名第一。

欠了如此多的债,怎么还?财政收入是线性增长的,然而债务却像堰塞湖一样,一大坨顶在头上,必须一次性拿出大笔钱来才能防止「破产」。

只能靠卖地。

2018年,天津的土地出让收入为 986 亿元;而这个数字,在 2019 年飙升到 1361 亿元,刷新历史记录。

疯狂卖地+人口流失+经济退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天津的房价,恐怕还要很长一段下坡路要走。

最后

看到今日落魄的天津,我总会想起百年前的北方明珠天津卫。

95 年前的 1925 年,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选择在天津居住了 7 年。那时候,天津是绝对的「人口净流入城市」,连溥仪这样的「外来人口」都在第一时间选择定居天津。同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口岸和经济中心之一,天津同样是当年各国租界的选址城市,这也从侧面看出天津在 100 年前的地位有多高。

这样一个城市,为什么到了今天,却越来越落魄、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呢?如果聚集一桌天津人来聊聊,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然而,丢掉的往往再也找不回来,美梦破碎后也只剩血淋淋的现实。

我们无法拯救天津,我们只能用脚投票。

Tagged : / /

给马蜂窝支招

互联网运营中,存在一种非常隐晦却不可不谈的手段,谓之「虚假运营」。虚假运营指用假数据,给用户或者竞品造成某种错觉,从而达到运营目标。从马化腾在 OICQ 上装女生陪用户聊天,到 Airbnb 将 Craiglist 的数据塞到自家网站上,再到新手玩吃鸡手游会匹配到人机、更容易获得胜利,都体现了这是一种隐匿而重要的互联网运营手法。
然而运营者必须对数据负责,对结果负责,对用户和产品负责。这次马蜂窝被爆 UGC 数据造假,其曝光方式异常简单,甚至无需专业人士出马,普通用户稍加观察,都能轻易发现端倪,体现出其运营团队低下的运营能力。
换句话说,造假都造不好,还能指望它「造真」么?
针对马蜂窝拙劣的运营手法,我提供一些技术方案,用开发手段解决运营问题,估算一下工程量:一个后端开发工程师 + 2 个运营专员,可以在一个月时间内搞定开发、测试、上线。如实在无能为力,也可请我作咨询,连开发带运营,我一个人就够了,给你们省点钱。
长话短说,解决马蜂窝的虚假数据问题,可分五步走:
  1. 对马甲和内容数据分类、打标签
  2. 对「有毒内容」进行过滤
  3. 调研真实用户行为特征
  4. 开发自动化内容发布系统
  5. 优化运营人力
 

一、对马甲和内容数据分类、打标签

在今天曝光的蚂蜂窝数据造假证据中,马甲人设来回变换、点评内容忽男忽女,即便是普通用户,只要稍微细心,都可以发现其造假实锤(例如刚和老婆在上海喝完咖啡,就带老公去深圳吃面)。
首先,批量生成小号,并对其打标签(如 25 岁白领单身女性,32 岁企业管理层已婚男性,19 岁广东省大学女生等等),其属性划分应该符合网站真实用户的正态分布(例如 80 岁老爷爷应该不太会是蚂蜂窝的主力用户吧)。
其次,对爬来的点评数据进行类似处理,按作者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等进行标签归类,便于未来发布内容时,「女性大学生」人设的账号不至于发布出「携老婆和丈母娘旅行」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属性是性别,在爬取数据应顺便解决性别数据,搞定性别,大约 90% 的点评数据不会出现严重错位。
这个步骤的意义在于,将马甲账号与点评内容关联起来,营造出真实用户的氛围。当马甲账号发布消息时,可通过相应的匹配规则获取符合其人物设定的内容,被现场抓包的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二、对「有毒内容」进行过滤

把爬取到的评论中附带的竞品名字(大众点评/美团/携程等),按照渠道来源,直接替换成自己的产品名,(例如从大众点评爬来的数据,统一把「大众」「大众点评」「点评网」等关键词替换为「马蜂窝」),虽然有可能产生内容不精确问题,但是远好于被读者及同行抓现行。
同理,爬虫在爬取数据时被对方以「插入推广链接」等方式「反爬」、导致存在部分脏数据,应及时清理。
运营人员还需要定期抽样检查数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发现问题后可以制定数据修改规则,使用脚本对数据进行批量修改,定期对规则进行迭代。
 

三、调研真实用户行为特征

暂停所有马甲账号发布,对真实用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行为观测,统计网站用户的真实活跃时间、频率和点评数量。
 

四、开发自动化内容发布系统

按照已被揭露的马蜂窝虚假内容发布时间来看,大概率是运营团队花费了大量人力在其工作时间段内发布,而这毫无必要。后端提供写入接口,并使用脚本或服务定期定量的写入数据,可以将大量人力工作直接转化为自动化任务。
后端开发工程师应该为运营部门提供两个组件:按标签获取点评内容的消息队列,以及写入内容的接口。然后设置定时任务进行批量写入操作,时间规则参考上一条用户真实行为特征,且写入时间可随机做小幅波动,尽量贴近真实用户行为。
 

五、优化运营人力

通过上述方法解放出来的运营人力,应该全力负责下述方面:
1. 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将马甲账号与爬取到的内容匹配起来?
2. 怎样持续优化点评内容质量、以及迭代检验内容合格与否的标准?
3. 持续观察真实用户行为,要对自己的产品和用户有更更更更深入的理解。
4. 与工程团队对接,寻找优化这套「自动化发布系统」的方法,应有运营专员负责该系统的需求与迭代。
 
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我相信很少有用户用户或机构可以再通过运营数据观测到虚假运营。因为虚假运营的本质就是模拟用户真实行为,面面俱到,则可最大限度减少破绽。当然虚假运营的手段多处于灰色地带,而一家正经企业也不能一辈子鸡鸣狗盗,其最终目标依然是获取更多「真实用户」并提高其活跃度和消费额,将「假数据」转变为「真数据」。广大互联网运营人士,应以蚂蜂窝为鉴,时刻提醒自己,在实战中要更专业、更专注。
Tagged : / / / /

说一说对微信支付的理解

红包
据说通过年前的“新年红包”这个新功能引发的病毒营销,微信支付的绑定用户已经达到2亿、一举超过称霸了网络支付近10年的支付宝。对于这个数字的真实性,我比较谨慎,但是这个小小的稻草成为微信-支付宝之争的一次重大战略胜利,对微信后期的生态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信的发展思路,大致围绕着“交易平台”四个字展开。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无论对于微信未来如何谨慎,将之商业化和变现都是毫无疑问的。按照现在微信开放9大接口、官方的微购物微生活团队与草根第三方公司同台竞争、花大钱狠刷用户微信支付习惯的样子,下一步将会全面进入线上和线下的一切零售交易环节。
对于线上企业来说,微信的功能恐怕仅仅局限于“微店”和“微信支付”两个概念。因为传统电商在阿里系平台商摸爬滚打近10年,最大的两个难题——平台支撑和交易支付被淘宝和支付宝悉数解决,面对新的微信,似乎并无太多行业创新点,会照旧延续网店+线上支付的套路。而阿里对于这一块核心收入部门的战略防御应该是最为重视,因此判断微信不会在电商平台上和淘宝硬拼。
然后对于线下企业,移动支付、在线交易等环节的加入,却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在全国零售业销售总额中,线上交易仅占6.3%,线下交易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腾讯很有可能绕过阿里为淘宝筑起的马其顿防线,曲线突破更为广阔的线下商业。
以餐饮业为例,大多数企业保持着几千年来相同的业态:在车水马龙处开店,客人进店,点菜,做菜,传菜,服务,买单,离店。目前腾讯官方的微生活团队提供了以CRM和营销管理为核心的微生活X1平台,是餐饮企业通过微信改造业务流程的一个起点。虽然提供的服务有限,但微信带来的冰山一角已经隐然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无论是客户引流、价值管理还是订单增量(例如外卖等),都初见成效。在其他行业,大致也是这个意思:业务流程被互联网再造,传统零售行业有机会在被电商血洗了10年以后咸鱼翻身。
但微信支付却并不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线下餐饮或零售或其他服务行业,毕竟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目前众多线下企业大批发展微信粉丝、会员等,目的是围绕会员数据进行客户和营销管理,而这些数据在微信会员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获取成本非常高。被频繁用来引流的团购网站,也将会员数据牢牢绑在手中,商家是无法获取的。因此对于会员信息,线下商家有着强烈的饥渴症。正因为对于会员的关注如此之强烈,微信支付在这个意义上被喧宾夺主了,线下交易无所谓现金或移动支付,只要交易完成,对店家来说都是一样的,并不像电商那样渴求一个完善的支付方案。
所以现在闹的红火的微信支付,可能会在微信渗透线下行业的过程中沦为配角。今天腾讯还在尝试的微信理财、购物等功能,都是在为这个并非线下商业核心部分的模块做测试,未来发展成什么样也未可知。但在支付流程并不成问题的实体商业中,微信支付显然不可能像支付宝之于阿里一样成为腾讯的核心资产。
2014年微信周边行业的创业者们,可能更需要关注的是垂直领域的划分,而不是着急的去改造线下企业的业态。这对从业者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首先要浸润在这个行业中,然后才能拿出建设性的IT化或曰微信化的意见。
 
 

Tagged : / / / / / / / / /

电信行业的转型

我在AL做软件,具体地说,是被塞进一个手机应用开发团队做一些小应用。AL的主营业务是几家电信运营商的BOSS、BI、CRM等系统,所以我们团队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分,但相比其他人自由的多。在电信领域耳濡目染,有一点感想,赶紧记录下来。
一、AL的转型
AL平时的订单多以项目方式出现,对方出价提需求,我们派出民工队伍解决问题并提供服务。这种模式在2G时代是无敌的,依托运营商的稳定需求和国内特殊的市场行情,转型后的AL从90年代到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大风大浪。现在是小公司群起将大公司的市场分而食之的年代,AL固然已经过了电信建设的爆发期,而越来越多的阵地丢失(尽管那些阵地对于AL来说并不算很大)必然导致公司利润水平、行业影响力的下降。电信作为管道,是一个比较封闭的行业,这个行业尚且受到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冲击,遑论其他领域?
但是建立在KPI基础上的AL员工评价体系,是不可能随着领导意愿改变。只要一天不破除KPI,AL必定无法完成彻底的转型。KPI是工具,但是现在却变成了目的,这样的KPI能够让青年时代的AL维持高增长率和股东回报,却无法让中年的AL适应新的市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层以下员工绝少考虑“转型”问题,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指标上、项目上。这样的员工是事实上的“代码民工”,也是不值得付较高薪水的——这就是AL待遇水平并不高、且常常出现新老员工工资水平倒挂现象的根本原因,AL并不需要思考深度问题的人,AL只需要民工。
所以我经常和朋友开玩笑,AL是个大包工头,我们是小民工。这样的公司对于股东来说没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对于员工也没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明显例子就是在AL底层做技术的很难晋升上去,领导都是销售或销售技术全能型出身,而被认为更会念经的大多是外来和尚)。
破除KPI,相当于斩断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而维持KPI,则等于自毁前程。在这种情况下,AL应当重新组建另一家公司,实现财务的完全独立核算,由母公司输血到新公司,放弃原有的市场和熟悉的人脉,直接对小型创业公司进行风投。一方面,避免了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上的新人的尴尬,另一方面借力打力,从终端用户入手,进可与市场群雄厮杀拼抢,退可协助运营商做流量运营、构建智能管道。这方面,AL最应该学习的,是IBM,百年老店多次转型,却无一不是引领了人类IT技术的未来,壮士断腕才是英雄本色。
所以AL必须转型,尽管此时转型已经略显迟钝。
二、运营商的转型
王建宙曾说谷歌前任CEO施密特曾询问电信的传统业务能否免费、而将盈利渠道改为广告和其他增值业务如同谷歌?王建宙说趋势一定是这样,但现在不行。——这反映了电信企业动作的迟缓。全世界最懒惰的电信企业应当算是中国移动了吧?广东移动的3G用户数量已经被广东电信超过,现在妄想通过WLAN建设安稳度过3G时代、然后用TD-LTE+庞大用户保有量获取市场。这种糟糕的策略在我看来确实符合官僚商人的智商。依托2G的底子,希望强行突破已被牢牢封锁的3G战场,又不切实际的憧憬着4G,脑残一样的中国移动。
在我看来,运营商最大的优势有两条:1,管道。2,数据。运营商的成功转型,也必然以这两条的崛起为基础。
因为移动、联通、电信三家都太过庞大,我们无从分析这种巨型企业。那么憧憬一下未来运营商是什么样子——腾讯。
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QQ),用过增值服务盈利(Q币),同时以巨大的用户基数横扫战场,自身盈利模式不再局限于增值服务,而遍布整个互联网行业。
腾讯、谷歌,这些企业都是未来运营商的雏形,尤其谷歌,已经从管道、软件、终端硬件等多个角度涉足通话领域。而最牛逼的,是他聚拢了最优秀的工程师和对庞大数据进行检索、分析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对于运营商的经营分析来说,绰绰有余。现在的局面是,谷歌如果进入电信行业,轻而易举,而电信企业想进入谷歌的领域,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有朝一日,电信行业很有可能追随谷歌、腾讯这类企业的步伐,完全放弃管道的盈利,转向其他更开放也更有希望的模式。
不过我对电信企业的转型并不抱指望。土共一天不死,这些依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身上的吸血鬼就没有改变自己的动力,绝不会依照市场规律更新换代。

乔布斯,自由的灵魂改变世界

2003年,苹果公司CEO乔布斯被诊断患有胰腺癌,医生曾称乔布斯只剩三到六个月的生命,乔布斯在最后的几年中,发布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去世。
产品:
从被医学宣判死刑到去世,乔布斯在生命最后的8年,发布了若干重量级产品,消费电子进入黄金时代。苹果公司在2001年发布音乐数码产品iPod,2007年发布iPhone第一代产品,2008年6月9日发布iPhone3G,2009年6月8日发布支持WCDMA的iPhone3GS,2010年1月27日发布平板电脑iPad,2010年6月7日发布iPhone4,2011年3月2日发布iPad2,2011年10月4日发布iPhone4S。
股价:
这些产品将苹果公司带入全新境地。2001年10月iPod发布时,苹果股价仅为8.07美元,从04年开始股价开始迅速上升,05年涨至50美元,07年达到100美元,2010年发布iPad后突破300美元,2011年7月击穿400美元,并在一个月后市值超过了埃克森美孚公司、达到惊世骇俗的3371亿美元,成为世界最高市值公司,约等于微软公司和谷歌公司的市值总和。
对手:
判断一个人的水准,需要看看他的对手。乔布斯的对手列表应该这样书写:70年代的蓝色巨人IBM、90年代的PC操作系统霸主微软、21世纪的搜索之王谷歌,还有索尼、三星、惠普、HTC、诺基亚、摩托罗拉……10月5日乔布斯逝世的消息发布之后,苹果主要竞争对手的股价开始暴涨,HTC涨2.81%,LG电子涨6.76%,Sony涨4.27%,RIM(黑莓)盘后涨12.36%,诺基亚盘后涨3.53%。资本市场的无情恰恰再次印证了乔布斯的伟大,对手股价的暴涨是向乔布斯最好的致敬。
导师:
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得知乔布斯去世后,在自己的facebook上更新了状态悼念乔布斯:史蒂夫,感谢您能当我们的朋友和导师,感谢你告诉我们如何改变世界,我会想念你。
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发表悼词:乔布斯和我第一次见面到现在已经有30年,我们曾当了半辈子的同事、竞争对手和朋友。世界上很少能看到有如史蒂夫·乔布斯这样影响世世代代的人物,我们有幸与他一起工作,为他的疯狂而感到钦佩,深刻悼念乔布斯。
Dell公司CEO迈克尔戴尔说:今天,世界失去了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科技产业失去了一个标志性的传奇人物,我失去了一个朋友和老乡。
然而乔布斯不仅仅是诸多行业领袖的朋友、一位创造了”科学+美学”的天才,更是一位告诉我们”自由”有多么重要的导师。他选择倾听内心的声音,遵从自由的天性,发出这句天问:如果我们活着不是为了改变世界,那生命有什么意义?找到你所热爱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位时代英雄告诉我们,人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对自由灵魂的执着追求。
世界是由英雄缔造、繁荣、毁灭的,周而复始。我们仰望那些像古希腊战神一样屹立在世界巅峰的人物,他们是导师,是先知,是一个年代中最明亮的星辰。乔布斯曾说,他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最后一天,你是否愿意继续今天的事情?今天,乔帮主在达到生命巅峰后溘然离去,世人无限伤感。除了那些耀眼的数码产品,我们还应牢记他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一个自由的灵魂,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Tagg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