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往往高估「确定性」的收益、又低估「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例如考公的人看到了后面三十年连续不断的几千元/月工资外加各项福利的稳定性,却忽视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沉没成本。考公的显著沉没成本之一,就是牺牲了自己未来所有可能性和应对风险的抵抗力。当风险来袭,你将没有任何应对能力。从去年开始的大范围、高强度的公务员降薪,已经实在的影响全国上千万体制内选手;而 90 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潮」带来的无数人间悲剧,就是「确定性」危害的一次大规模显现。
除了考公大军以外,因就业困难而去考研的兄弟姐妹们,更只是延后了处理风险的时间,不仅没有消弭风险,反而给自己注射了麻醉剂,使得下次面对风险更加弱势(年龄增长、对市场的敏锐度下降、学历成本带来的经济压力等)。一言以蔽之,还不如考公。
除了考公考研等传统项目,当代市场化职业中,“转码”也是一种“赛博考公”。你做了500道 Leetcode 算法题,便可以中人之姿跻身Google/Microsoft等一流大厂,获得稳定的高薪和社会地位,哪怕这几百道题对真实工作而言毫无意义,亦算是你进入大厂的「投名状」。其付出的时间、精力、沉没成本,虽足以让你获取更有价值、历久弥新的知识,却并无即刻的、现金化的收益。
更何况,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之下,传统工程师的职业寿命到底能否继续维持下去,这是一个尚无答案的问题。但是,此类职业风险的出现,意味着「大厂工程师」的收益期望被降低了。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上述「确定性」的存在,为很多人提供了舒适的生活,但,是时候抛弃这些「确定性」了。
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是一直是「不确定性」的拥趸。2015年以政治学本科+互联网运营总监背景裸辞自学编程,在2016年顺利成为初级后端开发工程师,这在当时是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后来却为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掌握了工程技能,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也为多年后「润加」做了铺垫。
2019离职,此后两年间家里蹲写公众号。这可能是我风险最高的一段职业经历,因言获罪,得到了警察的「登门认证」,以及百度的「诉讼认证」。同时,我也习得了普通人终生难以获得的技能:大量的法律实践。在与百度长达半年的缠斗中,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以及法律实践(在中国的司法体系中,对法条的理解和对司法的实践,几乎是各占50%的独立知识),也获得了「打官司」这个业余爱好。
2022年再次转职,回归职场,成为字节跳动高级工程师,很快与字节撕逼,凭借过去的自媒体经历和对法律的熟稔,全身而退,开开心心拿钱走人。至此,我清楚自己可能与国内任何一家大厂都水火不容,未来不会再为 BAT 之流贡献任何一行代码、任何一次管理实践。
去年以旅行签入境加拿大,一个月后莫名决定留下,接着在加拿大境内考雅思、申学校、申学签,从毫无准备到尘埃落定,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但每一步都带给我巨大的收益。
可以说,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这些经验和收益,全部来自于「风险」。一来,我本人对于「确定性」的实际收益一直报以怀疑态度,二来作为一个风险偏好的个体,我对于「确定性」有一种来自 DNA 的排斥。
在「系统性风险」越来越鲜明的今天,不确定性,实际上是这个世界的主流;确定性,才是一种「例外」。我不觉得对于「确定性」的追求有什么道德劣势,但「追求确定性」这个行为本身最严重的问题,是其存在着手段与目的的二律背反:将身家性命寄托于「确定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行为,而这种会导致高风险的手段,恰恰与「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性」的目标背道而驰。换言之,你明明想寻求安全,最终却将导向危险。这就是「确定性」最大的逻辑悖论。
既然如此,是时候抛弃「确定性」和「安全」,拥抱「不确定性」和「风险」,拥抱自己的本性。这样,每天都会收获意料之外的命运馈赠。剩下的,交给时间即可。
最近小虎7个多月大,学会了扶站,早于平均速度约2.5个月。我很好奇,为什么他学习的这么快?经过观察,一方面是因为他天生强壮,另一方面,就是他胆子大、敢冒险、不怕磕碰、屡败屡战。简单说,就是他对于“风险”有较高的偏好,对于安安稳稳的“确定性”(例如用躺、坐等安全姿势玩耍)则较为厌恶。反反复复的冒险,让他快速习得了很多实用技能,又进一步加速了学习速度、不断的自我强化。这是小虎示范给我的「不确定性」的优点,看来他未来恐怕也是一个风险偏好者。
谷老师,小虎扶站,由此进入下一个阶段虽好,但建议近期还是少量进行,毕竟还很稚嫩,下半身还需发育发育来承接整个身体的重量;曾经家里人说这些我不太理睬,现在我有点相信了,毕竟我矮,哈哈哈,做个参考或当个笑话。祝贺您,小虎的成长您一定很开心。
谢谢兄弟,我和孩子妈不咋管他,也不锻炼他,但他自己很喜欢站,每次站起来就大笑,我们就随他去了。感谢兄弟的提醒和关心!叩谢
哈哈,没看文章内容之前,看到小虎扶站的图,第一时间想给谷老师说,太早站了”据说不好“,因为我没有实际经验,只有道听途说。看了内容和评论之后。完全赞同,一句”随他去了“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最适宜的。哈哈。
文章内容深得我心,作为风险偏好型人格。本人理念就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每一次折腾都是面对不确定性,但是这带来更多人生的体验。物理学上的时间没有变长,但是心理学上的时间的感知变长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同样过了十年,和确定性的同学相比,咱感觉过了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丰富多彩的人生了?所以赢麻了?哈哈哈
确实,风险型的人生会有更大的密度,不过也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其中一个就是心理负担会一直比较重,想的东西多,要应对的东西更多。任何好处都不是免费的。不过换个角度想,只要愿意付出对应的代价,即可获得世界上任何东西。听起来也不错。
风险行人格,心理负担的阈值高。并不会觉得代价更多。只要是自己心理阈值范围内的,感知是差异不大的。而长期的高强度心理负担训练,足够让我们对面风险。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一句话,赚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