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手车方法论

来加拿大已经9个月,我却一直没有车,直到最近搬家到 Richmond 之后才逐渐感觉连买柴米油盐都非常不便,于是被迫下决心一定要买车了。最终在4月10日从一个私人卖家手里买了一部10万公里里程的 Kia Sportage 2015 LX。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完全不懂车,更糟糕的是,我手持十几年历史老驾照却一直没碰过车,对开车毫无兴趣也完全没有概念。

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敢于「无中生有」,对于「用最快的速度掌握陌生的领域中的必要知识」这件事很熟悉,不怕犯错,喜欢用最低的代价从「小白」变「专家」。今天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以一个纯汽车白痴的零知识储备,买到一辆物美价廉的优质二手车的。如有疏漏,请高手指正。

小白买车的思想纲领

不因自己「不懂车」而胆怯,信赖知识、理性和经验,坚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掌握买车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同时,也明白自己快速习得的知识必然存在瑕疵,只能依靠时间和经验来修补和提高。

接下来我只说自己的结论,不聊思考过程。具体的信息收集、知识储备、个人理解的过程,以后我会单独写一篇「关于学习知识的知识」的文章。同时,由于我在中国基本没有开过车(只开过教练车和出国前租来练手一周的车),从来没思考过中国国情下的选车思路,我所有结论都基于加拿大温哥华新移民的角度。

步骤拆解

虽然不懂车,但是大致一琢磨,依靠常识也能想出把大象装进冰箱分几步:

第一步:选大致车型;

第二步:淘车;

第三步:交易以及买保险。

选车型

对于实用型买家而言(也就是我这种,购车的核心动力就是满足家庭需求),除掉特殊的个人偏好外,车型的选择其实只有一个决定性要素:孩子的数量。

0 个孩子,随便买,哪怕家庭成员多达 4 个大人,也可以买一部 sedan car(普通四门小轿车);

1-2 个孩子,选择 5 座 SUV,如 Toyota Rav4/Honda CR-V/Nissan Rogue/Kia Sportage等。这个分类是家用SUV的红海市场,车型很多、竞争激烈,二手车供给丰富,绝大部分人会在这里进行选择;

2-3 个孩子,选择 7-8 座 SUV 或 Van,如 Toyota Highlander/Toyota Sienna/Honda Odyssey/Kia Sorento/Dodge Journey等.

温哥华各大超市的停车场上,基本2/3都是 SUV,剩下1/3是轿车+皮卡,足见 SUV 在这里的统治力。能装人、能拉货、偶尔能上山下海的带家人玩一玩,实用性远非其他车型可比,是家庭标配。更务实点的家庭,可能会配置一辆 SUV + 一辆皮卡。

我带 1 个孩子,因此很容易锁定在 5 座 SUV 档。

淘车

这一步是最难的、最复杂的、也是新人最畏惧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步骤:1,确定预算(以我为例,$15000 以内);2,按照车型和预算筛选车辆;3,向卖家了解车况、索要相关资料。

在早期,我以 facebook Marketplace 和 autotrader.ca 为主战场,但很快抛弃了autotrader,因为 facebook 上无论是车商还是私人卖家,你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络上,但 autotrader 就只能发邮件等回复。我发过四五封邮件,一个回复都没有,也许是运气不好吧。好在真心想卖车的人,一般会在这两个平台都挂出来,所以抛弃一个影响不大。

facebook Marketplace 里面,二手车是一个非常大的门类,也有很多 filters 可以设定。在这里,我们可以按照车龄、里程、预算、品牌、自动或手动档等等筛选。我在选车的时候,设定的filter是:

body=SUV,price<=$15000,mileage<=150000km,year>2010。

转译一下,就是价格 15000 加币以内、里程 150000 公里以内、车辆产自 2010 年以后的 SUV。如果你刚到北美要买个买菜车,可以考虑直接套用我这个公式,大致能粗筛出不少合适的家庭用车。

前两步「确定预算」和「筛选车辆」完成,就到了最难的第三步,「了解车况」。

我的「了解车况三板斧」就是三个问题:1,车是否 clean title?2,有无近期 carfax;3,是否接受 pre-purchase inspection。

第一个问题,就是了解车辆是否遭遇过重大事故。在加拿大和美国,clean title 意味着车辆没有遭遇过直接将车残值归零的重大事故,具体有没有小事故则要看情况而定,大部分车多少有点剐蹭。另一种 title 叫做 rebuild,就是说虽然出了大事故但维修后经过保险公司认证可以安全上路的车辆。rebuild 车辆的价值会大幅度降低,并且很难说以后维护成本会不会过高,有可能 rebuild 了整个变速箱,也有可能只安装了一扇新门。我建议直接跳过 rebuild title 的车辆。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看车的详细保养历史和事故信息。Carfax 类似一份车辆简历,经历过的保养和事故大致都会写在上面。通过 Carfax 可以了解到一辆车的历史。当然 Carfax 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包含,例如找私人机械师保养、发生了小刮蹭但没向保险公司报告等等,就不会记录在案。有些卖家提供的 Carfax 比较老,那么务必找他要一份新的 Carfax,才能保证你看到的是最新信息,降低风险。如果卖家不提供 Carfax,不必再较真车况,扭头走人即可。

还有一些细节,很难一次说清楚,可能需要你在挑车的时候慢慢体会。例如如果看到一辆车年份较新、里程很长(例如平均每年开3-4万公里)、车主是印度人,那么有很高概率这是一辆Uber用车,可以绕道了。而看保养记录的时候,不仅要看保养频率,更要看保养的项目、在里程达到多少公里更换了如火花塞等耗材,这样可以估算一下自己未来要为车辆保养支出多少费用。

第三个问题,就是当你觉得一切都不错,可以考虑试驾甚至购车之前,问一下是否接受独立的售前验车。不接受验车的直接拉黑。这一步是最最重要的一步,绝对不能省略。我自己开车都不利索,别说验车,所以 inspection 这一步务必委托专门做验车的公司来做。我找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总价 $120,相比 ICBC 的验车价格大致便宜了 50%,服务很不错,验车报告的细致让人震惊。名字不说了,这种服务提供商很多,Google 一下就好。

交易及保险

加拿大的车辆 ownership transfer 是在保险公司 broker 处完成的,前后也就半小时,非常快。所以「交易」的重点并不是交易本身,而是车况和保险费用。

挑车、试驾后没问题,价格也谈好,就应该做 inspection 了。如上文所说,请专业公司来 inspect 可以让你更为放心,不需要找张哥王姐什么的帮你干活。经过试驾和验车,车况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

inspection 之后就可以叫上卖家一起去保险公司做所有权转移登记。此时你需要为车辆购买保险。在 BC 省,车险是被 ICBC 这一机构行政垄断的,大多数人基本上就是个 $200/月左右的 basic plan,如果想更放心一点,再加一个 optional 的 Hit&Run,就是当你无法找到肇事车主时,保险公司会承担你的损失。购买保险时,车辆用途可登记为 pleasure,也就是买菜、接送孩子,这样费用会低一点。当然,大家还是要实事求是。

每个 broker 都有一堆车牌号储备,你只能在你自己的 broker 这里现场挑选车牌号,挑好后会直接给你两个铁牌,记得带上螺丝刀,现场安装好就可以直接上路开回家了。

后续杂谈

以上是我在加拿大买二手车的「最佳实践」,探索出这些方法其实花费了我很大的功夫,也需要我进行大量实践。例如我第一辆试驾的 Subaru Forester,距离我有 2 小时的公交通勤距离,为了试驾那辆车,来回路程就花费近 4 个小时。看上去简单甚至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我这样完全不懂车的人来说,要花巨大的成本来探索。

我在温哥华问过很多司机关于他们自己车辆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司机都对自己的汽车非常满意。例如卖给我 Kia Sportage 的那个白人卖家,后来我问他买了什么车,他说买了一辆 Kia Sorento 这款 7 座车给即将到来的第二个孩子做准备。Kia 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选择继续忠诚于这个品牌。

由于北美家庭的换车频率比较高,时不时就买卖车辆,所以大家对于「换车」这件事普遍有轻松的心态。加上北美居民开车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汽车文化非常接地气,每个人都对于汽车多少有些耳濡目染的了解,没有生疏感更不会有「恐惧感」,不像中国车主基本上有问题把车扔给 4S 店,而是亲力亲为不少小事,如加玻璃水、换刹车油等等。

最近我疯狂补习各种汽车知识,学习如何自己保养汽车,平时在家如果没事,就下楼研究一下汽车各个按钮的功能、打开引擎盖看看如何更换各类油液、检查胎压、轮胎打气、安装行车记录仪等等。最近还买了一堆汽车小零件,例如 OBD2 (一个插到车上可以查看错误码的设备)、玻璃水泡腾片、胎压检测仪器、充气设备等等。有辆车在手,要忙的事情似乎一下多了起来。

到现在,提车已经半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开车出门,即便对于驾驶和路况都熟悉了很多,依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BC省的那本小册子 Learn to Drive Smart 说的非常好——司机要为自己、乘客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负责。知道自己开车技术不行,就更加在意安全。每次开车,我都会想起这句话,然后默默的问自己一句:假设今天开车会出事故,现在的我应该用什么样的状态来开车?

开车永远没有轻松心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我的心态。

Tagged : / /

One thought on “我的二手车方法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