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确定性」

普通人往往高估「确定性」的收益、又低估「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例如考公的人看到了后面三十年连续不断的几千元/月工资外加各项福利的稳定性,却忽视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沉没成本。考公的显著沉没成本之一,就是牺牲了自己未来所有可能性和应对风险的抵抗力。当风险来袭,你将没有任何应对能力。从去年开始的大范围、高强度的公务员降薪,已经实在的影响全国上千万体制内选手;而 90 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潮」带来的无数人间悲剧,就是「确定性」危害的一次大规模显现。

除了考公大军以外,因就业困难而去考研的兄弟姐妹们,更只是延后了处理风险的时间,不仅没有消弭风险,反而给自己注射了麻醉剂,使得下次面对风险更加弱势(年龄增长、对市场的敏锐度下降、学历成本带来的经济压力等)。一言以蔽之,还不如考公。

除了考公考研等传统项目,当代市场化职业中,“转码”也是一种“赛博考公”。你做了500道 Leetcode 算法题,便可以中人之姿跻身Google/Microsoft等一流大厂,获得稳定的高薪和社会地位,哪怕这几百道题对真实工作而言毫无意义,亦算是你进入大厂的「投名状」。其付出的时间、精力、沉没成本,虽足以让你获取更有价值、历久弥新的知识,却并无即刻的、现金化的收益。

更何况,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之下,传统工程师的职业寿命到底能否继续维持下去,这是一个尚无答案的问题。但是,此类职业风险的出现,意味着「大厂工程师」的收益期望被降低了。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上述「确定性」的存在,为很多人提供了舒适的生活,但,是时候抛弃这些「确定性」了。

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是一直是「不确定性」的拥趸。2015年以政治学本科+互联网运营总监背景裸辞自学编程,在2016年顺利成为初级后端开发工程师,这在当时是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后来却为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掌握了工程技能,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也为多年后「润加」做了铺垫。

2019离职,此后两年间家里蹲写公众号。这可能是我风险最高的一段职业经历,因言获罪,得到了警察的「登门认证」,以及百度的「诉讼认证」。同时,我也习得了普通人终生难以获得的技能:大量的法律实践。在与百度长达半年的缠斗中,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以及法律实践(在中国的司法体系中,对法条的理解和对司法的实践,几乎是各占50%的独立知识),也获得了「打官司」这个业余爱好。

2022年再次转职,回归职场,成为字节跳动高级工程师,很快与字节撕逼,凭借过去的自媒体经历和对法律的熟稔,全身而退,开开心心拿钱走人。至此,我清楚自己可能与国内任何一家大厂都水火不容,未来不会再为 BAT 之流贡献任何一行代码、任何一次管理实践。

去年以旅行签入境加拿大,一个月后莫名决定留下,接着在加拿大境内考雅思、申学校、申学签,从毫无准备到尘埃落定,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但每一步都带给我巨大的收益。

可以说,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这些经验和收益,全部来自于「风险」。一来,我本人对于「确定性」的实际收益一直报以怀疑态度,二来作为一个风险偏好的个体,我对于「确定性」有一种来自 DNA 的排斥。

在「系统性风险」越来越鲜明的今天,不确定性,实际上是这个世界的主流;确定性,才是一种「例外」。我不觉得对于「确定性」的追求有什么道德劣势,但「追求确定性」这个行为本身最严重的问题,是其存在着手段与目的的二律背反:将身家性命寄托于「确定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行为,而这种会导致高风险的手段,恰恰与「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性」的目标背道而驰。换言之,你明明想寻求安全,最终却将导向危险。这就是「确定性」最大的逻辑悖论。

既然如此,是时候抛弃「确定性」和「安全」,拥抱「不确定性」和「风险」,拥抱自己的本性。这样,每天都会收获意料之外的命运馈赠。剩下的,交给时间即可。

最近小虎7个多月大,学会了扶站,早于平均速度约2.5个月。我很好奇,为什么他学习的这么快?经过观察,一方面是因为他天生强壮,另一方面,就是他胆子大、敢冒险、不怕磕碰、屡败屡战。简单说,就是他对于“风险”有较高的偏好,对于安安稳稳的“确定性”(例如用躺、坐等安全姿势玩耍)则较为厌恶。反反复复的冒险,让他快速习得了很多实用技能,又进一步加速了学习速度、不断的自我强化。这是小虎示范给我的「不确定性」的优点,看来他未来恐怕也是一个风险偏好者。
Tagged : / / / / / /

自媒体十日谈(20190722~20190731)

从2019年7月22日到7月31日,团队主要在公众号上发力,连续创作了多篇文章,风格和内容从追热点、学写亚文化、到老师傅口述等,都一一进行了尝试,数据上的结果不理想,但是帮助自己理清了很多思路。
 

收获1:产品质量是最重要的

在此之前,我认为保持较高更新频率是保障运营数据(阅读数、转发率等)的重要方法,理由是频繁更新会增加在用户面前的曝光率。然而经过实践,在文章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频繁的更新,会显著降低打开率。用户即便看到更新,似乎也缺乏足够的动力点击进入内容页,在「古老湿」这个号早前的强人格化基础上,也仅仅有7%的打开率。这个数据对于我收集已久的精准流量来说,实在过低了。
事实上,即便是拥有较大采编团队、文章质量基本能维持在水准以上的大号,依然不日更,一方面是需要对文章做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很可能是大部分用户已经进入了对公众号的疲倦期,每次阅读后有较长的「CD时间」,在这个时间内,用户再次打开的频率会比平常低很多。

收获2:尽量不要转移领域

「古老湿」的定位,仍然是服务于3000人的Python学习社群,然而我个人对于教授编程技术的兴趣不大,而且这个领域盈利前景也有待考量。于是在几乎一年前,我就计划将公众号的内容转向职场领域。在上周的短暂常识后,发现用户对此类内容并不感冒,职场内容的数据尤其难看。
然而,由于目前我仅有300粉丝,所以数据有可能失真,而且我的测试比较粗糙,文章质量偏低,又处于日更阶段,因此数据差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个方向的失败。后面还会继续观察,看情况如何。但已经可以得出「不要轻易转移领域」的教训,一旦开始转向,必然面临一段时间的数据雪崩。

收获3:不要模仿别人

在这10天内,最灾难性的一篇文章,是这篇《泡面是白领最后的尊严》,由我和同事共同创作,两种完全不同的文风揉捏到一起。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要模仿公路商店的亚文化扯淡风,看一看这种看上去传播性较强的文章,能否带来优质数据。结果,泡面一文是目前「古老湿」公众号里几乎所有数据都创新低的一篇。
问题在哪里呢?其实首先是文章质量过低。由于急于出稿,因此胡编乱凑了一篇出来,文章从配图到文字都有很多问题。其次是主题漂移的太严重,和编程毫无关联,甚至和职场的关系也仅仅是标题中出现了白领二字。
公路商店和beebee的文章我一直很喜欢,但是我的读者并不是为了看他们而来的,与其看这种不三不四的模仿文,还不如去读正主的大号。我自己的文章虽然趣味性不如这两家,但文章深度和质量却更高,对读者来说,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距离他们反而更近。

收获4:团队目标必须明确

这是我在10天内,犯的最大的错误,直接导致一名成员退出团队。
事情是这样的:我制定的初期工作目标是社群运营+公众号写作,前者没有明确的指标,后者的北极星指标是转发数。然而在开始工作后,我频繁的调整公众号定位,一周之内尝试了太多方向和形式,导致这位成员对于工作产生了不确定性。加上他对社区运营并无兴趣,最后以离职告终。
在这件事情上,我做错了以下几件事:1. 在同事入职前未仔细确定对方的职业定位。2. 方向应该由leader来确定,如果必须测试,也应该将「寻找方向」本身作为目标并制定路线图,而不是无头苍蝇似的乱撞,避免成员信心崩溃。3. 善待同事,将心比心。在米筐工作期间,由于整个团队有非常良好的「和善」传统,人与人之间极为友善,因此我的管理方式在这个Buff加成下极为有效;但当我离开米筐时,却没能把这种和缓的气氛一起带走,在我身边工作的同事(甚至我家人)都能感觉到乌云压顶一样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会把自己的队友越推越远。

收获5:不要让对方「反省」和「思考」,要制定明确的标准

这是我的一个毛病,我喜欢让团队成员反思自己的工作成果,然后自己制定标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其他人很痛苦,而我自己也很累。个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团队的成长,个人是不可能发展的。作为团队领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制定目标以及标准,这一步是不能跳过的。管理必须是明确、可预期的,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有稳定感。
 
这10天学到了很多,我非常感恩,能在初期就明白了这么多事情,显然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帮助。希望后面的10天,能继续进步,见到一些成效!

Tagg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