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的地方也不算少,真的想不出什么地方比杭州更好了。
我有几个标准:
1,有个不错的大学。
2,风景好,环境好。
3,经济发达。
4,城市本身有魅力。(这个人各有志了)
========================
想了半天,厦门可以勉强充数,但是经济比杭州差一截。
老宋刚说苏州。我在苏州住过一周,印象一般,不如杭州干净,市政差些,大学也差些。
丽江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在束河的两个月非常美妙。但是丽江太小了。
作者: Alien
一个新闻小细节——为什么央行加息从27个基点变成25个基点
熟悉财经新闻的童鞋们肯定对27这个数字很敏感,因为中国央行加息从来都以27个基点(即万分之二十七)为单位,这一点和美联储的加息习惯不同,国际惯例都是25个基点。而昨晚的加息破天荒头一回使用了25个基点!但是这个细节貌似在和讯、金融界等各大财经门户上面并没有体现出来,或者说是网编们忽略了这个细节。
为什么以前中国使用27个基点作为利息变动单位?纯粹为计算方便。我们平时存进银行里面的钱,事实上是以360天为计息天数,而并非365天。采用27作为技术,只是为了利率能够被9整除。有朋友在银行工作的话,也可以去问问他们,回答肯定是计算方便。
所以这次央行加息25个基点,可以推测中国银行内部应该已经开始按国际惯例使用365天作为利率计算周期。
为什么“政府解密”不靠谱?
Google Reader上的订阅大户“政府丑闻”博客最近要开始搞一个中文版的维基泄密——政府泄密。
我是强烈支持这种网络公民运动的,依靠网络获取政府丑闻,然后公之于众。
然而可悲的是,这个项目注定无疾而终或者有疾而终。原因如下:
1,他们的根本模式与“维基泄密(wikileaks.com)”完全不同,后者仅依靠5个核心成员处理编辑由遍布世界的网友提供的资料,前者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任何途径获取如此大量的资料。且资料提供者势必集中在中国大陆,因而不够分散,资料的价值也会因此大为降低。
2,中国大陆无敌的“泄露国家机密”罪无时无刻不在头顶高悬,想“依法惩处”他们太容易,不比美国和瑞典的法制。生存下去的可能性不大,而这几年人们见多识广,对各类中国政府丑闻已经没有了那么强的激情,关注度不会像维基解密那么高。
3,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爆料的东西无非是反复证明这个国家是一坨屎——而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起码的常识。我不需要再去尝一尝这坨屎到底是什么味道。
“政府丑闻”的招聘文章中,急功近利的意味太明显,甚至有一条“若你的Twitter关注人数达2W,无条件接受您的申请。若您的博客RSS订阅数达1W,无条件接受您的申请。”我认为这是极其不专业的行为。“维基解密”也是经过多年秘密积累,才厚积薄发的。急于扩大影响力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解密资料泥沙俱下、水准参差不起,另一方面就是树大招风,过早的给自己树立了英雄的牌号引发敌人攻击,无法实现最终目的。
总之我支持他们的行为,但不看好这个项目的未来。
关于读什么书的问题
这两天在推特上喷人,沾染一点匪气,看到人人好友的状态,提到韩寒和袁腾飞,就杠了几句,希望那个朋友不要见怪。
话说回来,韩寒和袁腾飞肯定是没法带给你真知的。韩寒说些正常话,袁腾飞说些野史,在我看来都不构成网民对他们的浪潮般的喜爱——与其说是人们将对真理的喜爱转嫁给这两位,不如说人们把反戈一击的勇气寄托在这两位身上。购买阅读韩寒和袁腾飞,无异于花钱消费一种政治正确的优越感。
阅读这二位,你不需要考虑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韩寒说的当然是真的(不是讽刺),而袁腾飞说的则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反革命,读之快感淋漓,而由于知识上的落差,更不可能去一一考证。相反,阅读大部头则需要大量思考。这就是读野史和读思想的区别,前者貌似沉重实则轻松,后者能累死你。
了解中国近代史,毛选当然要看——看看他和他们说过什么。如果认为毛选的阅读价值低于韩寒,那我只能说你不是在读书你是在找快感。
丽江琐记第九回:束河酒徒
在丽江的倒数第二天,渐渐进入旺季,客人明显多起来。
晚上来了一桌客人,其中有一个北京人在吧台前找茬,反复拿金汤力的调配说事儿,然后拉着同桌的一个姑娘不让走,说英文跟姑娘装逼,我熟悉的两个漂亮的卖花女孩被他调戏,最后还要打开音响唱歌。
在酒吧的一个多月,对来丽江泡吧的北京人印象极差。要不是我有几个很好的北京朋友,要不是我用理智告诉自己北京人并不全是这样的,我一定会变成一个地域主义者、见到北京人就退避三舍。
明天起床后去买点纪念品。来丽江一个多月,啥都没买,只是赚到了回家的机票钱。心里想想,这钱赚得已经比较容易了,店里的纳西大姐每天做的工作比我累,拿到的钱并不比我多。
晚上看天空,月明星稀,月球像一只大大的灯泡挂在头顶。丽江的美丽总是在安静和不经意的时候,让你哑口无言。顺便,如果来丽江,要吃的东西不是丽江粑粑、乳扇什么的,而是洋芋鸡、腊排骨还有这里的烧烤——当然,不要在大研古城和束河古镇里面吃,新城里面有很棒的便宜餐馆。
我爸年轻时写的诗:《我问你》
《我问你》
我问你,这条路
究竟有多长
你告诉我
铺满鲜花的路
永远在前方
我问你,天空上
哪来这么多云
你告诉我
云之云外
永远是晴朗
我问你,路行人
为何都匆忙
你告诉我
他们的昨天和明天
永远有彷徨
我问你,我们俩
将到哪里去
你告诉我
加入人流吧
永远是这样
丽江琐记第八回:为返回都市做准备
某日夜,与酒吧里面的吉他手夜谈到凌晨5点,说起来一堆堆不着边际的事情。第二天十二点多起床,还觉得疲劳。
前两天在束河小平桥那边的菜市场买橘子,正挑着,接到许骥的电话。询问了一下他的家事,然后惊闻这厮要出书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名是《书评人可以歇歇了》,题目来源于他之前写的比目鱼《虚拟书评》的书评。突然间想起自己从小的愿望,是能写一本书。这么多年,几乎淡忘,结果被许骥一个电话提醒了起来。
本月23号从昆明飞往北京,应该在22号离开丽江。还有在丽江的最后10天,隐隐有不舍,但是总不能永远呆在这里吧。其实这几天每晚给三毛他们打鼓伴奏,偶尔会有想法成为一个丽江鼓手就这么混迹下去。
温克坚的朋友一直没出现,我也没有机会以本地人的身份做一次束河导游。临走之前,要买些东西带走,不知下次来丽江是何年何月。
丽江琐记第七回:是时候了
在丽江已经呆了一个月,该回去了。
生活越来越慢,时间越来越长,总不能终老丽江。
开始观察机票。
“低劳动力成本”岂是“优势”?
在汉语语境里面,只要提到“优势”二字,人们自然而然想到要“保持”。这和经济学中“比较优势”是两码事,A国生产a产品的机会成本(以其他产品衡量)低于B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机会成本,于是该国生产A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这样的优势当然会随着要素价格变化、技术进步、市场波动而产生变化,虽则是“优势”,却毫无“保持”的价值。因为“比较优势”是是可变动的,而且只要是因市场而变化,通常是有利的。
中国大陆的低劳动力成本案例,简直是讨论这一话题的天然富矿。
中国劳动力成本为何低?我想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天然庞大,劳资双方的成交价格自然偏低;二是各种制度性因素如户籍制度、城乡身份差别等限制了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正常流动、人为压低中国公民的人权状况。正常市场行为中,要素会自然寻找高价买方、并提高自己的价格,而今天我们看到农民工对于自身的要素价格没有任何能力去改变,劳动力的交易、流动乃至成长都没有自由的空间。所以两个重要原因中,尤以后者为根本。
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更明确的说,是提高中国劳动力要素市场地位。如今年上半年富士康接连十余跳,媒体、司法部门、政府机关都没有对十几条生命的陨落一一做出详细解释,当时讨论了一番中国“低人权优势”等问题,但事后又无音信。最近有学者提出“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要保持”,那么劳动力低成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上文所说,是各种限制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因素。要“保持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无疑意味着要保持各种不公平的制度。这是在文明社会与民主世界无法被接受的,却被我们的学者当做治国良策。
今天说要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并不意味着一纸公文下来强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只要市场是自由开放的,政府谨慎的保持自身作为市场主体去修改市场规则的尺度,各类要素价格自然会回归一个我们大致能接受的区间,而今天的中国劳工们,离这个“均衡”的价格区间还有太长的路。这不是他们的错,但总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
丽江琐记第五回:束河宁静
夜深,酒吧里灯光关闭,只剩一盏小灯。
深蓝与老狼刚刚大战帝国2完毕,深蓝大胜。
三毛招来几个吉他高手,配合弗拉门戈和布鲁斯,终了,和另一个老友居然有一曲吉他版的《梁祝》,听得我心碎。旁边一对情侣私语,看他们额外的演出。
整个束河,一片黑暗,只有天涯酒吧剩青灯与吉他,边上一只猫、一只狗在睡觉。
写到这里,《梁祝》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