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DBG 入坑指南

最近由于搬家,我卖了一堆桌游,但作为我这半年来的最爱——DC DBG,却全员幸存,被装进大箱完好无损的搬回旧宅。适逢新物集上正在预售 DC DBG 的最新大扩《DC DBG 黑暗之夜:金属》以及最新的第8小扩《DC DBG : Crossover 8 忍者蝙蝠侠》,发现很多朋友不了解 DC DBG 的扩展体系,同时也由于 DC DBG 本身的扩展众多、且体系繁杂,确实不容易理解,故此写一篇简单的指南,以供有兴趣的朋友稍作了解。

DC Deck-Building Game,简称 DC DBG。香港栢龙出版过一个繁体中文版本的基础,直译为《DC超级英雄》。该版本基础由 Cryptozoic 于2012年出版,是 DC DBG 这个大系列的开山之作,是第一个基础(后面我会讲解为什么叫做“第一个基础”)。

该基础为2012年的初代版本,所以左下角的DC商标依然是老版本Logo,其实目前英文版的Logo已经更改为最新版

与该基础同时发售的,还有第一个跨界扩展包《DC DBG 跨界第一弹:美国正义协会》。

除了已经出版的以上两盒游戏,DC DBG 的扩展还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一下 6 条产品线:

一,新版本基础(可独立游玩)

每一代新版本基础的体量都和初代基础相仿,约为200张卡牌,包含游戏所需要的所有要件,可以独立游玩。虽然每一代基础的规则大致上没什么变化,但每一代又都会出现一些「进化」(例如三代基础邪恶永恒中,英雄与反派的地位互换,曾经熟悉的超人蝙蝠侠,变成了难以对付的Boss)。可以说,如果要入坑 DC DBG,每一代基础是要最优先收藏的,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充牌池、提高游戏的可玩性,另一方面则可以最直观的体验到 Cryptozoic 在每一代游戏设计中的巧思与进化。

目前加上初代基础,已有5个新版本基础,分别是:

一代基础:《DC DBG》DC 超级英雄

二代基础:《Heroes Unite》英雄联合

三代基础:《Forever Evil》永恒邪恶

四代基础:《Teen Titans》少年泰坦

五代基础:《Dark Nights: Metal》黑暗之夜:金属

二, Crossover 跨界小扩(不可独立游玩)

Crossover 一般只有40张卡牌,每一包的主题都较为固定,牌张围绕于某一个角色,主题性非常强。

目前有8个跨界小扩,分别是:

Crossover 1: America Justice Association 美国正义联盟

Crossover 2: Arrow 绿箭侠

Crossover 3: Legion of Super-Heroes 超级英雄军团

Crossover 4: Watchmen 守望者(加入了身份猜测要素,和电影中寻找超级英雄叛徒的桥段一样)

Crossover 5: The Rogues 无赖帮

Crossover 6: Birds of Prey 猛禽小队

Crossover 7: New Gods 新神

Corssover 8: Batman Ninja 忍者蝙蝠侠(美术风格最特殊的一个扩展,来自于由日本厂商制作的蝙蝠侠动画电影,所以浓浓的日漫风,搭配其他扩展一起玩耍,非常有趣)

另外还有一个即将发售的 Corssover 小合集,包含 5、6、7 三个Crossover小扩,等发售后直接买一套也是很好的选择。

这些小扩基本都是增加新牌池、新英雄、新反派,以及一些新规则。所以每一个Crossover跨界扩展,都会给人非常清爽和不一样的感觉,遇到喜欢的主题,必须入一套体验一下。

三,Crisis 危机中扩(不可独立游玩)

Crisis 是比较特殊的中扩,牌张约60张。

每一代的 Crisis 扩展,都和这一代的基础有一种「附属关系」。例如 Crisis 1 对应的是初代基础,Crisis 2 对应的是二代基础《Heroes Unite》,以此类推。

Crisis 扩展,是 DC DBG 所有扩展中,最特殊的一类。将 Crisis 加入游戏后,原本竞速得分类的 DC DBG 将变成一个纯合作的DBG,增加了 Crisis 卡(类似于某种任务卡),同时改变了游戏进行中的规则(例如想要解决掉Crisis卡,必须保证中央牌库中所有反派被击败,而被击败的反派也不再加入玩家牌库、而是直接移出游戏)。另外,Crisis 还为对应基础中的超级反派们,提供了 Impossible Mode “不可能模式”,大大提高了基础游戏的难度。如果你对某一个基础格外喜欢,那么它对应的 Crisis 扩展记得一定要入一套。

目前有4个Crisis扩展:

Crisis 1,对应初代基础

Crisis 2,对应二代基础 Heroes Unite 英雄联合

Crisis 3,对应三代基础 Forever Evil 永恒邪恶(三代基础和Crisis3都加入了新的Token,因此二者的继承关系非常明显)

Crisis 4,对应四代基础 Teen Titans 少年泰坦

四,双人对决主题的 Rivals 以及 Confrontations

DC DBG的扩展中,有一个独特的分支:二人对决。

这个分支中的扩展并不多,小扩有2个,大扩有1个:

1,蝙蝠侠 vs 小丑

2,黄灯 vs 绿灯

3,大扩合集 Confrontations

Rivals 1 和 2 两个小扩,分别只提供了2个角色,而大扩 Confrontations 则一口气提供了 8 个角色出来,相当于一个角色合集包,供玩家随意挑选互相 PK。二人对决规则有较大改动,增加了「宣告攻击」等规则。最需要注意的是,对决系列与其他基础和扩展不兼容,除了 PK 以外,没有其他用途。没兴趣 1 v 1 的朋友,就不需要入手了。

五,Rebirth 重生

目前 Rebirth 体系中只有一个独立作品,尚无其他扩展,你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桌游。

重生是对 DC DBG 的大胆尝试,引入了版图和角色移动概念,从卡牌游戏向版图游戏小小的迈了一步,但反响一般般。Rebirth 的卡牌有很多带有 Move 关键词,可以使玩家角色在版图上移动,而这个关键词对于 DC DBG 系统内的其他基础扩展来说毫无用处,因此可以说得上是与早先的那些扩展「半兼容」吧。如果一定要混玩,就忽略这个关键词好了。

六,收纳盒 Multiverse Box

这就是一个收纳盒,里面只提供了一些牌隔之类,基本是空的,用以收纳之前的种种扩展,属于锦上添花的存在,勉强算作一个「扩展」吧。

和漫威DBG的对比

DC DBG 最常被人拿来和漫威 DBG进行比较。对我来说,DC DBG 是一位优点远远大于缺点的游戏。

首先从扩展的角度上来说,漫威DBG虽然目前每年稳定4个小扩,但给人挤牙膏、磨洋工的感觉,漫威DBG的新扩展虽然兼容性良好,但总是变化有限,无非就是加入一些新的关键词、或者启用一些旧的关键词,仅此而已。这一点无论是在 BGG、FB Group 抑或是 Reddit 上,都被英语玩家们所抱怨。至于规则,基本上从10年前发售至今就没什么变化。而DC DBG的核心特征就是「进化」,几乎每一个扩展都在向一个不同方向突围,对规则有比较大的修改,虽然每个扩展都要重新学习一些新规则,但好在这些扩展如同乐高积木一样,可以自由组合,并不会让玩家有不适感。

其次在美术上,DC DBG要明显比漫威DBG漂亮很多。在这里,我不对比DC与漫威的漫画水平,仅就两款卡牌游戏来说,DC完胜。大家可以看看我上面的图,然后再去搜搜漫威DBG的卡牌牌面。这一点,或许和 UpperDeck 与 Cryptozoic 两家公司的业务范围有关,前者主业是球星卡,而后者除了桌游外还做很多潮玩,可能更时髦一些。

最后是游戏性,我认为二者是接近的,很难说谁更好。作为漫威DBG和 DC DBG 的双料爱好者,这两个游戏带给我的感受略有不同,漫威DBG更像传统桌游,计算量稍大,然后通过不断扩充牌池来盘活整个游戏;DC DBG 则更像短平快的 Ameritrash 风格,游戏简单灵活,而不同扩展带来的体验上的巨大差异也再一次印证游戏设计师对于「进化」的强烈渴求。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DC DBG这样不停试错、不停革新的进取风格,而非漫威DBG的保守风格。

入手顺序推荐:

按照对于游戏体验的加强程度来分,5个基础 > 4个Crisis > 8个Crossover > Rebirth > Rivals > 收纳盒

目前的5个基础都还挺容易买到的,Crisis 偶有缺货(注意,五代基础黑暗之夜金属尚未有对应的Crisis发售),剩下的随缘买就好。

总结

当下中文桌游圈对 DC DBG 的普遍恶评,可能使得很多像我一样喜欢轻快、简单的美式风格的玩家,错过这个优秀的游戏。这次《黑暗之夜:金属》和《忍者蝙蝠侠》的预售,让我看到还是有不少朋友对 DC DBG 有很高的热情,只不过困于其复杂的扩展体系而一筹莫展。经过上述梳理,希望能让各位对于略显复杂的 DC DBG 产品线有所了解,我强烈建议大家入手这次预售的五代基础+Crossover 8,相信你不会失望的。

Tagged : / / /

失败的城市

今年过年前夕,喉舌们到处烘托「原地过年」的气氛,我这个对过年地点毫无讲究的人当然乐得「原地过年」。说起来,我最喜欢的一个除夕之夜,是前两年和太太去泰国过年,两个人在曼谷一个小巷子里,安安静静的各自吃了一碟糯米饭,没有鞭炮声,没有刘德华唱恭喜你发财,就是一个平静而普通的夜晚。

但今年有点特殊,我已3年未回家,过不过年的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见见家人和妹妹。所以,很快就做了个决定:在广东过年,但几天后回一趟天津老家,算是错峰出行,省钱省力。

这一趟回来,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个滨海新区的经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中。

回家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早早起床买早点。

去买早餐的路上。最近因为「创卫」使得整个城市呈现一种少有的整洁,虽然这种整洁对我这个天津人来说,显得有点奇怪
神算子机关算尽,也没算出来经济形式倒逼店铺关门
曾经的小卖部,现在加上了高高的铁丝网,门框都封得严严实实,难道治安也变差了?
另一处小卖部,高三时,店主大姐曾经问我「为什么没报南开」,我说「分数不合适」
以前有很多摊位的「早点市场」,现在只剩下两三辆小车,而且都不卖煎饼果子
鸡蛋灌饼我没啥兴趣,来两套肉夹馍
等待肉夹馍的时候,看看旁边的「大饼夹一切」,天津人很喜欢这种彪悍粗犷的命名方式
北方的肉夹馍,和南方也颇为不同,味道相距甚远,肉汁更肥一点,但也更香
外面太冷,跑进一家板面店,里面居然还能做煎饼果子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爱吃这种来自安徽的板面,高中时候被好朋友带入坑的

看了上面这些图,如果你没来过天津,恐怕很难相信这是滨海新区,曾经天津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也是出现在国务院规划中的国家级经济区。

我和留守天津的朋友们聊天,大家都觉得,最近两年,经济明显不如过去——门店倒闭,餐饮萧条,各类行政限制非常多。例如上面我拍照的早餐摊位,曾经满满都是人,如今因为「创卫」而彻底解体。

这两天看大鹏的电影《吉祥如意》,里面描绘的东北农村也是我很熟悉的场景,经济也很萧条,但那时一种静态的、几十年如一日的萧条,并且即便经济萧条,整个区域依山傍水,人员出出进进,并不能算「衰败」。

东北农村一直有一种静态的「萧条感」

但滨海新区不是这样,滨海新区的每个居民凭借常识就能明显感知到经济的下滑,这是一种动态的「衰败」,一种持续的下跌。

如果说,东北农村尚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萧条」下去,那么滨海新区绝无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间持续「衰败」:因为衰败的终点是死亡,人、动植物、经济体,都不可能无限逼近死亡而不死亡,真正的终点迟早会来。「衰败」到极致,要么是人去楼空,要么是触底反弹,除非有某位大手笔在此地画个圈,否则再度崛起的概率几乎为零。

美国的五大湖附近传统工业区的 「Rusty Belt锈带」也曾经面临这样的问题,产业落后,人口迁出,就业不景气,直到现在仍没有妥善解决。当地的经济不行,但当地的人口却成了政治上的香饽饽,川普据此施行了自己选举的 MAGA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口号。毕竟,锈带炼钢工人的选票,和西岸码农的选票,一样值钱。

但是,滨海新区的居民,也有如同锈带工人一样的政治价值吗?

如果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都没有,那么,谁会来拯救这个凄风苦雨的地方呢?

希望老家人民,一切顺风。

Tagged : /

夜幕降临,最残暴的DBG桌游

我是一个DBG(Deck-Building Game,牌库构筑类)桌游的爱好者,市面上常见的DBG基本都买过以及玩过。DBG类游戏最诱人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现场构筑自己的「牌库引擎」,让自己的牌库从初始的弱鸡状态,一点一点成长起来,最终爆发出强大的能量,并成为整场游戏的高潮。

在我玩过的DBG桌游中,如果要排名的话,前几名大概是这样:

1,《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异形DBG

2,《Legendary: Marvel》漫威DBG(前两名是同一家公司的)

3,《夜幕降临》

4,《Xenoshyft》

在这个排名中,前两名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因为这两款游戏在BGG的排名也颇高,都100出头,后两款则小众很多。

(我曾介绍过 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说说我的近况,兼介绍一款优秀的异形DBG卡牌游戏》

先说第四名 Xenoshyft —— Xenoshyft 是香港的桌游上市公司 CMON 出品的唯一一款DBG卡牌合作游戏,1-4个玩家合作打外星怪物,游戏节奏类似于塔防,敌人一波波出怪,盟友们不断升级牌库以应对逐渐加强的敌军。游戏难度极高,但牌池不大,玩几局下来基本就熟悉卡牌、combo和敌军的牌面效果了。有些玩家对 Xenoshyft 评价极低,认为是垃圾,但我相反,一度让它成为我的 No.1 DBG,主要原因就是 Xenoshyft 在玩法上做了很大创新,和以往的 DBG 完全不同,并且画面精美,节奏紧凑,虽然通关难度极大,但换个角度看则是颇有挑战性。唯一的缺点,就是牌池问题,如无扩展加入,仅凭一个基础包,耐玩度较低。

(关于 Xenoshyft,我已经写过测评:合作类DBG桌游《XenoShyft: Onslaught》测评

而夜幕降临比 Xenoshyft 更独特。夜幕降临支持2-5人,所有玩家均为敌对关系(当然游玩时也可以尝试2v2等配置),牌张分为「仆从牌」和「行动牌」,仆从牌类似于万智牌和炉石的召唤生物,而「行动牌」则类似于法术牌。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购买公共市场中的8类卡牌、以及私人市场中的2类,因此和《领土Dominion》之类的完全公开市场机制有所不同,每个人不仅要考虑公共市场的状态,更要研究自己的私有市场,以期在牌库成长中形成更有效的combo。

最下面的一盒是基础,上面两盒是扩展

除了私有市场外,夜幕降临最大的特点则是「色轮」机制。在玩家回合中,每个人出牌的唯一方式,就是形成一条「连锁Chain」,除第一张牌以外,后面所有的牌都必须能在颜色上与上一张牌连接起来;同时,当玩家通过连锁出牌时,下家也可以「蹭」连锁,直到所有玩家都连锁或放弃连锁。这给了游戏极大互动性,弥补了绝大多数DBG类游戏「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自闭缺点。

注意卡牌左上角的大月亮(主色)和小月亮(副色,也就是连锁中下一张牌的主色颜色)

我个人对夜幕降临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游戏的彼此攻击实在过于残暴血腥。举个例子,游戏规则中有一条——在攻击阶段,你必须指派所有的仆从进行攻击。这一条规则,就大大加快了游戏进度,和传统TCG如万智牌等的选择性攻击有巨大区别。因此,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明明铺满一场仆从,但由于连续收到了两波攻击,全部仆从都因阻挡对方进攻的死去,当轮到你的回合时,刚刚还气势恢宏的军队,已经连根毛都不剩了。但同时,由于仆从上场不需要费用,且无论是自行连锁还是蹭连锁的机会都很多,因此即便被扫场,也能一回合内重新填充人数。这样的设定,让整体节奏变得非常快,战斗场面远比万智牌等TCG要暴力。

在1v1局中,游戏还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两人对攻;但在3人局中,1v1v1的局势让战斗变得异常复杂,3人局也是我认为夜幕降临中最血腥的配置。在3人局中,虽然每个人都审时度势的平衡另外两方势力,但是一旦某一方稍有成长,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很容易出现2v1的不稳定局面,任何一方都经不住这种不均衡的攻防,游戏会进入一个快速期,出现血腥的单方面屠杀。相比之下,4人局就和平很多,更容易形成均势,游戏节奏稍慢,随机性更强,更加娱乐化轻松化。

全部6个扩展,左上的两个已经有中文版现货,后面三个会在2021年3月发货,而右下角最后一个扩展,据说卡牌源文件遗失,重新设计和出版相当费力,但国内代理商表示,会通过各种努力将之推出。

目前,夜幕降临已经出版了3盒(基础+2个扩展),去年众筹了新的3盒扩展,我已参与,可能在今年3月收到货。但就我个人游戏体验来说,由于其随机 setup 会给游戏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一点严重批评 Xenoshyft,应该跟人家夜幕降临学一学),仅仅是基础已经具有非常强的重开性,我到目前仅玩过基础,仍然没搞清楚套路。加上《夜幕降临:戒严令》和《夜幕降临:血域》两个扩展,其实夜幕降临中文版目前的游戏性已经相当完整。

总之,夜幕降临虽然是2011年的老游戏,但是其竞技性、快节奏、和残暴血腥的游戏机制,即便在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依然独树一帜,风格脱俗。更为可贵的是,其设计师 David Gregg 历经10年,至今依然活跃在BGG的夜幕降临论坛中,为大家答疑解惑。前两天,我询问 David 夜幕降临已经有10年历史,出版商AEG是否有计划重制这个老游戏,David 表示尚无消息,其他公司如果想重置,只能重新设计一款游戏,将其他IP(而非AEG的吸血鬼、狼人主题)应用于该游戏机制上。

毕竟,游戏有版权,但游戏机制并没有版权,国内的「罐装女神」、国外的「神灵战歌」就沿用了夜幕降临的「连锁」机制 。

《神灵战歌》在2020年发起众筹,几乎所有角色都是丰乳肥臀的女性。我非常反感这种软色情风格,因此并未支持。

总得来说,夜幕降临除了画风上过于复古(毕竟10年老游戏),其他方面已经非常优秀,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得到重制,一定会是 Kickstarter 上的焦点项目。

Tagged : /

说说深圳和广州的区别

来广州1年了,在此之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广州。至此,北京、深圳、广州,我已经都深度体验过(上海在大学时代曾经常去,但并没有过工作经历,就不算了),对几个城市有点发言权。

北京就不说了,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线城市。在这里虽然收获了很多,但生活工作并不快乐。

今天重点讲一讲深圳和广州的区别。

我在深圳居住了6年,几年前将户口从天津迁移到深圳,所以你们能想象到我对这座城市有多深的感情。说实话,和国外的城市比,深圳差的地方还很多,但同样的,深圳好的地方,也是远超国内外的任何城市的。

深圳哪里好呢?天气好+有活力。

天气不必多说,深圳作为中国硅谷,四季如春,极端气候基本没有,气温常年保持在10℃-30℃之间,暖风和煦,空气清新,是国内一二线大城市中天气情况最好的。深圳靠海,因此无论是温度还是空气条件,都比100km以外的广州为佳。广州其实有点像「广东的北京」,有历史,有文化,有大量高校和繁忙的贸易,但空气一年四季浑浊,偶尔会出现极热或极冷的情况。从我工作的65楼望出去,总是一片灰蒙蒙。这一点,简直就是另一个北京或天津。

在天气上,广州市完败了。

在城市活力上,两个城市可能不相上下,但深圳年轻人更多,所以深圳的「冲劲」是明显更强的。举一个最能体现「深圳特色」的例子:

有一次我去华强北赛格逛街,乘手扶梯到2楼的时候,发现柜台档口的大爷大妈们,一边吃着方便面,一边亲手给电池贴「合格」标签,工作认真,勤劳不辍。

这是网图,大概是华强电子世界。这里曾经一个档口(就是一两米的小柜台)就能让你年入百万

这一画面,深刻印在我脑海里,因为这就是深圳:每个人都努力的活着,可能在做各种山寨产品、可能在灰色地带周旋、可能做着别人看不起的卑微工作,但努力,奋斗,用力的在这个城市扎根,其他人不在乎你的民族、肤色、籍贯,大家严格的执行纯粹市场化的游戏规则,像一支密密麻麻的蚂蚁军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华强北就是深圳。在这里,你见不到「闲人」。

广州则完全不是这样。我在广州认识几个本地人,都生活的非常悠闲,不愿意变成经济奴隶。这样想法当然没错,但也和深圳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即便是热情似火的年纪,广州年轻人似乎都更在乎早茶、娱乐,而不是今天芯片IC的市场价格有无涨跌。

如果是纯粹让我来挑选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去深圳。在深圳,每个人的平等是基于市场规则的——你的100块钱,和我的100块钱,没有任何区别,这是铁打的规矩。但在广州,并没有这样的规矩,广州和杭州类似,本地人和外地人有着明显不同的生活轨迹,将这个城市撕裂成两半。

除了天气和市场外,深圳广州的一大区别,就是饮食。

广州的餐饮水平,远远高于深圳。前几天我回深圳,下午在家突然嘴馋想吃一点糖水(广东这边的各类甜点小吃),于是在点评上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家糖水店,跑过去吃了一口双皮奶,宛如吃了一口浆糊,心里第一反应就是「老板到底是不是广东人?这tm叫糖水?」。深圳几乎全城都是外来人口,故而湘菜、川菜、东北菜才是主流菜系,并且味道极为普通,各种网红店的味道往往是「地狱厨房」级别。但广州不同,尤以广东本地菜肴为主,我最喜欢的就是各种糖水店和茶餐厅,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过去随便吃一份椰汁牛奶炖桃胶,或者点一份公司三明治,都是非常舒服的选择。

如果你选择深圳,那么你恐怕将会永久性的与「广式下午茶」这种人间最美妙的东西失之交臂了。这一点,是最让我伤心的。

总之,深圳和广州适合不同的人,对我来说,深圳更加合适。对其他人来说,如果衣食无忧又不想又太大压力,广州市不错的选择。顺便说一句,北京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差的选择,没有之一。

Tagged : /

2020年我赚了多少钱

2020年,我只做了两件事,写公众号,以及和百度打官司。

公众号在上半年进展还可以,平均阅读可以做到三四千,动不动再来个1w+、3w+甚至10w+,然而下半年急转直下,到现在最近几篇文章平均只有1k+。

和百度的官司,是我数据转弱的直接原因。2020年8月8日,我收到北京互联网法院通知,百度因为我公众号的《百度才是中国互联网的最大毒瘤》一文起诉我侵犯名誉权并索赔50w,这个案子直到2020年12月28日才审结,贯穿5个月。虽然最后结果在预期中,但下半年一直操心这个案子,无心打理公众号,这可能是数据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好在广告商那边一直没有切断合作,从2020年3月至今,广告投放量很稳定,大致每个月广告收益在7k~9k之间,故而全年公众号收入约7万元。我和一些同行聊天时,同行说今年下半年他的广告价格在下跌,但我这边似乎一直正常,可能是因为我的定价本来也不高,对广告商来说即便降价也意义不大。

除公众号外,我投资收益有十几万,主要是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以及微软和苹果的股票。前者我拿了挺久,而微软的股票则是在上半年美股连续熔断时候入的,苹果是在苹果股价大跌20%时候入手,二者的买入时机不错,因此保障了后续收益的基调。由于今年很多科技公司的整体业绩都不太行,加上纳斯达克100指数在新冠肺炎横行之前已经连破高点,故而表现不如微软苹果。纳斯达克这一先锋指数,在与美国科技顶级大蓝筹的对比之下,反而显得有些保守,甚至形成了一种浅度的风险对冲。

这二者加起来,一共20万,就是今年的整体收入情况。对于我在年初的目标来说,是无功无过的。如果以一名高级开发工程师的身份来计算沉没成本,显然第一年我在赔钱并且赔了不少钱,但我不会这样计算,因为我本来也不会继续写代码了。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束缚,自己创造产品、出售价值,这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对了,这一年里,我玩了很多游戏,例如在和百度纠缠期间,《士官长合集》承担了我突突突的愤怒情绪,《暗杀神》(一个卡牌桌游)电子版又消耗了我大量马桶时间。感谢这些游戏,在我低落的时候,让我能开心一点。

一年前,我的「新年」目标是什么呢?广告收入达到1w-1.5w(意味着平均阅读量在4k-5k),组建好新媒体团队,做短视频,写完《文科生学Python》这本书。

一个都没完成。

2021年,我也应该立新Flag了:

  1. 广告收入达到1.5w-2w。
  2. 找到1-2个非常合适的合作伙伴。
  3. to B业务应该达到盈亏平衡。
  4. 视频做到1w粉丝。

广告收入,要翻倍,原因是我在2021年可能会开新号,新号垂直于K12在线教育领域,这里用1年时间实现7k-8k的月收入,应该不会比古老湿这个号更难。

合作伙伴,可以是创始人,也可以是员工,脾气相投,互相尊重。这是对我最大的考验。

to B业务就是我刚才说的垂直于在线教育的新媒体,这里达到盈亏平衡,就是要收入覆盖掉工资、房租、水电网费,不要拖我的后腿。

视频做到1w粉丝,这个应该是一个不高不低的目标,我没做过视频,所以对这个数据量不太有把握。高起来,搞到10w、20w没准都可以,低起来,也许几百个粉就到头了。不过由于视频大多数有比较丰富的自然流量,而不像公众号那样「流量凝固」,所以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毕竟,论学习速度,咱也没输过谁。

至于写书,我还没想好这件事。这可能是一件收益极高的事情,但真的要付出很多。

以现在这点收入,养活团队肯定是非常吃力的,所以如果发展的比较顺利,可能下半年就需要去到处跑一跑融资了。本来我对融资这件事,是比较抵触的,但最近花了2个早晨认真读完《闪电式扩张》这本书并做了笔记,理解了「烧钱」的市场逻辑,还是觉得该上杠杆就要上杠杆,毕竟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竞争激烈的市场就是这样不讲武德。

希望自己一年后,不要再来说「我一个目标都没实现」了。那样我会抽自己。

Tagged :

自由落体的天津经济

这是我在2020年10月12日发表在公众号「古老湿」的一篇关于天津经济的文章,随后删文、同时封号7天。这篇文章提到的数据,均来自公开材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搜一搜。

实话,从来都不好听阿。

顺便吐槽一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视化,跟美联储比起来,可差得太远了……

天津是我长大的地方,离乡多年,依然对天津有很多特殊的情感。但同时,每每看到天津经济的负面新闻,我都能在一瞬间回想起那类似煤炭燃烧的异味空气、权力本位的行政机构、统治经济的巨型国企、孱弱的民营经济……感慨一声,「理应如此」。

2020 年上半年,天津 GDP 为 6309.28 亿元,同比下降了3.9%——而7 年前的 2013 年,这个数据是 6579.01 亿元——这意味着,天津 2020 年上半年惨不忍睹的 GDP 数据,比 7 年前还低了 260 个亿。7 年来,天津经济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在大踏步的倒退。

照此数据计算,天津 GDP 在全国仅排名第十,除北上广深外,天津已经被重庆、苏州、成都、杭州、南京等五个准一线城市超过(第九名南京比天津高了近 300 亿),天津排名仅仅比遭新冠肺炎影响最严重的武汉略高 1 位。 今日,天津经济质量之低、增长速度之慢,已经「名满天下」,是名副其实的「下一个东北」。几乎可以肯定,在2020 年全年 GDP 排名中,天津将跌出前十,彻底沦为二线城市。

停滞的人口增长

人口,是一个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优秀的城市,人口会不断大量涌入;而落魄的城市,则面临人口增长的停滞,甚至是人口流失。

截至2019年末,天津全市常住人口 1561.83 万人,在全国人口排行榜中位列第五,总量上颇为惊人,说明天津经济在中国历史中,曾经极为辉煌,否则无法产生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最近几年,天津的人口增长可以用「完全停滞」来形容。

2015年,天津人口达到 1546 万人,当年新增 30 万人;但到 2016 年,新增人口数骤降至 15 万人;2017年,甚至直接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5.25 万人;之后的 2018 和 2019 ,天津这样一个1500多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两年的新增人口加起来,都不到 5 万人(甚至无法填补 2017 年的负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考虑到天津政府在 2018 年发起了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工程「海河英才计划」,至今引入了近 25 万高学历年轻人,而 2018-2019 两年新增人口尚不足 5 万,可以算出天津在最近两年的外流人口数量达到了 20 万人,人口流失速度达到平均 10 万人/年。

作为天津人,我要强调一下,天津是一个非常保守和自满的城市,陈旧的国有企业在天津市市场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当地人普遍认为天津是非常优秀的一线城市,极少去外地讨生活,我几乎没见过中年以上的天津人去外地工作。因此,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天津平均每年10万人的人口流失中,绝大部分应该是有追求、有干劲、有知识的年轻人。

相比「总人口零增长、年轻人口持续流失」的天津,其他几个准一线城市动辄每年 40万-50万 的人口增长速度,完全可以用「狂飙突进」来形容。

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司法、市场等方面进行互相竞争,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制度支持。在这场地方政府的竞争中,天津显然落败了,而落败的后果就是人口加速流失、青年人纷纷外逃。

人口的变迁是一个长期且不可逆的过程,我们可以大致作出一个判断:天津人口的零增长(其实已经开始负增长),意味着天津已经丧失了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未来。

原地踏步的经济

在本文开头,我已经向大家展示了天津惨不忍睹的 GDP 水平。但是,考察经济水平,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质量。

天津经济高度雷同于东北,都依赖资源型和制造型国有经济。这种效率低下的经济结构,则和 100 年前的「十里洋场天津卫」完全不同。

我们以著名的国企拼接怪「渤海钢铁」为例,看一下天津曾经吓人的 GDP 是如何被「合成」出来的。

2010 年,在行政力量推动之下,天津钢铁、天铁冶金、天津钢管、天津冶金四家国企共同组建渤海钢铁集团;

2013 年,四家企业的实现首次财务并表,瞬间跻身 2014 年和 2015 年的世界 500 强榜单;

2016 年,渤海钢铁被天津市政府正式拆分,天津钢铁等四家国企重新各自独立,此次拆分距离渤海钢铁重组不到 6 年时间。

在渤海钢铁重新被拆分时,仅其金融债务规模就高达 1920 亿元,而整个天津市 2015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只有 2667 亿元,偿还债务几乎不可能。

知乎上,有疑似渤海钢铁前员工的匿名用户,透露了当年的内部混乱。

渤海钢铁从重组、到进入世界500强、再到分拆,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而这样的历史,也像极了天津的经济增长。

2010-2013 年,天津 GDP 增速分别以17.4%16.4%13.8%12.5%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甚至可以和深圳、广州一争长短;

2017年,天津经济增速降到多年来最低点,当年 GDP 仅增长了3.6%

2018 年,也只增长3.6%。而后,2018年天津市 GDP 又修订为 13362.92 亿元,调减了 5446.72 亿元。

2019 年,天津仅增长4.8%

到2020 年上半年,天津 GDP 甚至达不到 2013 年的水准。可以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天津经济都在 2010-2013 年的一轮泡沫之后一落千丈。

天津经济,正在失速。

持续下跌的房价

如果说人口代表了城市的明天、GDP 代表了城市的今天,那么房价就是把城市经济的昨天、今天、明天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

天津房价在 2016 年到达历史顶点之后, 就一路下跌,直到今天。根据安居客数据,2016 年天津房屋均价为 23220 元/平米,到 2020 年仅为 20063 元/平米,4 年来房价不仅没涨,反而跌了 15%。要知道,中介网站提供的这类数据往往都是美化过的,实际成交数据必然更低,因此几乎可以断定,天津房屋均价早已跌破 2 万元。

天津房价为什么下跌?

原因有二:人口增长的停滞,降低了对房地产的需求;天津政府在超高负债率下加速卖地,提高了土地供给。这样一来一回,买家变少了,房子却增加了,房价自然会不断下降,并且这个趋势必然会持续下去。

根据东方金诚发布的《2020年信用风险展望系列报告:地方政府与公用事业篇》,天津政府债务及城投债务与可用财力比率已经超过500%,在全国排名第一。

欠了如此多的债,怎么还?财政收入是线性增长的,然而债务却像堰塞湖一样,一大坨顶在头上,必须一次性拿出大笔钱来才能防止「破产」。

只能靠卖地。

2018年,天津的土地出让收入为 986 亿元;而这个数字,在 2019 年飙升到 1361 亿元,刷新历史记录。

疯狂卖地+人口流失+经济退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天津的房价,恐怕还要很长一段下坡路要走。

最后

看到今日落魄的天津,我总会想起百年前的北方明珠天津卫。

95 年前的 1925 年,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选择在天津居住了 7 年。那时候,天津是绝对的「人口净流入城市」,连溥仪这样的「外来人口」都在第一时间选择定居天津。同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口岸和经济中心之一,天津同样是当年各国租界的选址城市,这也从侧面看出天津在 100 年前的地位有多高。

这样一个城市,为什么到了今天,却越来越落魄、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呢?如果聚集一桌天津人来聊聊,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然而,丢掉的往往再也找不回来,美梦破碎后也只剩血淋淋的现实。

我们无法拯救天津,我们只能用脚投票。

Tagged : / /

公众号1周年纪念,以及我的管理实践文章预告

我从2019年7月21日开始,正式写作公众号「古老湿」,迄今已经超过1年了。

今天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粉丝数从200上升到了15000;

在这一年中,写过10w+爆款文,也写过仅几百个阅读的文章;

文章被删过几次,还有一篇被百度告了、索赔50万,还在等开庭;

认识了不少同行朋友,结交了大量「媒介」,被放过鸽子,也有忠实的甲方;

公众号产生了基本稳定的收入,生存可以保障,广告一般提前3个月就被预订光了(可能是我价格太便宜了吧)……

也有很多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至今没能撺起来一个自己的队伍,刚开始时仅有的一个团队成员也很快离职去网易哒哒写公众号了;

视频内容还是没有做起来,因为自己懒惰,没啥特殊原因;

一年来虽然粉丝数上涨了不少,但距离自己早先的设想,还有很大差距;

下面说点生活中其他的事情:

虽然脱离软件工程行业 1 年,但自己的代码能力还没有大幅度下降。前两天做了一个技术面试题,写一个3D 图像数据压缩算法,写出来了,但因为不会线性代数,也不懂如何用 numpy 进行矩阵运算,所以只能用暴力循环的方式实现。逻辑都没有错,但性能太差了——在这方面,我对自己要求不高,这已经是我的极限了,在3天时间内学习了线性代数、图像学、深度相机的基础知识,尽管距离实际生产还差距颇远。

老读者应该有印象,我非常喜欢做管理工作,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就出于兴趣阅读了大量工商管理图书,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发乎性格和直觉的见解。这些见解,在我几年管理工作中,经过实践,逐步成型,杂糅了一些管理学家的思路,产生了独到的发酵反应。尤其经过了在米筐的技术管理经历,对工业化管理有了新的认识,针对「流程管理」「人力优化」和「目标管理」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我的团队,即便在高手林立的米筐,也算是工作效率最顶尖的团队之一了。

而且,通过这两年对教培行业的深度观察,我还发现了一些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例如高层视野过窄、中层发育不良、基层看不到未来,例如各大行业普遍缺乏对本行业商业史的理解,例如一些管理基本概念搞不清楚(OKR 和 KPI 傻傻分不清楚),等等。这些在旁观者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现象,其实就是中国企业经营的最大现状。

所以,后面我会把自己的管理思路、对经营的理解,逐渐落实为一篇篇文章,一方面,为其他管理者提供一些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能让白领们找到向上晋升的捷径——毕竟,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自我提升」,做不到这一点,就不算做到卓越的管理。

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大师,但很多观点过于模糊,虽然正确,但实践性较弱

你在阅读我的管理学文章时,很可能会看到稻盛和夫、迈克尔波特、彼得德鲁克等人的影子。没错,就是这样,这些管理学大师,都是我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习了很多。我之所学,最终融合到一起,和我的性格、我的偏好融合到一起,并对这些大师的理论进行自己的再解读。例如我觉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毫无疑问的过时了,对于组织的目标,不仅要使用新工具,更要有新视角。我的类似观点,在管理学界是比较激进的,但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并不算前沿。如硅谷 Netflix 中彻底忽略员工成长的经营哲学,比我激进得多,但最终依然总结为一本广受好评的《Netflix文化管理集》。

我记得我刚上浙大的第一堂课,就是管理学。当时的老师还问那个经典问题——管理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现在,我可以非常坚定的回答,管理就是一门科学,可以重复、可以证伪。也正因为此,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才有存在和学习的意义。

最后,以上仅仅是一个预告。我的管理实践文章,会在博客陆续发出来,如果你是管理者、或是有意从事管理工作的基层员工,那么强烈建议看一看我的实践方法,这些方法,远比国内「大师」们的屠龙之术,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更有效。

敬请期待。

Tagged :

说说我的近况,兼介绍一款优秀的异形DBG卡牌游戏

上一次更新博客,大约是在半年前了。实际上这半年不仅仅是博客停更,我很多项目都终止了,例如公众号,例如 Python 网课。唯一不变的是,这半年在持续的买游戏和玩游戏,其中买游戏的速度还远远高于玩游戏……这就导致库存积压,却有大量游戏仅玩过一两次、甚至一次没玩过。

以及,最近申请离职了,裸辞,下周五是 last day。米筐是国内 FinTech(金融科技)行业的头部公司,无论技术还是理念,都明显强于其他竞争对手,从这样一家公司离职,略有遗憾,但又没有遗憾。我从 2016 年的编程小白入门,到参与米筐几乎所有重要项目和重要组件的开发,再到现在带领测试开发团队,一路走来可以给自己打满分了,就是重新来过一遍,也不太相信身为文科生的自己能做到更好。离职的原因很单纯,就是现在的工作已经无法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挑战;在可见的一两年内,米筐测试团队恐怕没机会到达20人以上,那么对我来说,带这样一个小型团队,工作量过低,也不能施展和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好了,下面说一说游戏。 前两天,我阅读了 Reddit/boardgame 板块上一篇文章《Learning to enjoy what you’ve got》,大意是,桌游玩家有两种乐趣,一种通过不停买新游戏来获取新鲜感,另一种则通过深入理解已购游戏、研究新策略来获取智力挑战的快乐。我深以为然,而且认为后者的乐趣其实远高于前者,一款游戏最少也要玩两三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玄机。故此,我会降低购买游戏的频率乃至完全不再购入新游戏,充分享受家里堆积的大小游戏。

今天,就会向各位介绍一款我购买已久、非常著名的牌库构筑式游戏——《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 Legendary 是一个牌库构筑游戏(Deck-Building Game,简称 DBG)系列,其中最知名的是《Legendary: Marvel》,一款玩家扮演漫威英雄击败洛基、末日博士等等著名反派的 DBG,在 BGG 上的排名 138名、主题游戏类排名 45 名,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在全球桌游爱好者之中享誉非凡。

View post on imgur.com

然而《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虽然名气略逊,但其 BGG 排名居然更加优秀,总排名 92 名,主题游戏类排名 21 名!而能够进入 BGG 前 100 名的游戏,都是『神作』! 《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以下简称异形 DBG )可以由玩家挑选扮演若干《异形》系列电影中的角色,然后按照电影剧情一点点完成任务进而通关。整个游戏过程非常流畅,策略感十足,代入感超强。在游戏过程中,玩家就像重现了《异形》四部曲的关键情节。 (我使用了十几年的网络昵称「Alien」就来自于《异形》系列电影,看过无数遍)

View post on imgur.com

2016年,异形 DBG 推出了第一个大扩《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 Expansion》。这个大扩新增了两个剧情(共六个任务)、若干新的角色牌和异形牌,而最大的特点则是增加了「女王」模式!在该模式下,1个玩家扮演异形女王,对抗其他所有玩家。虽然在异形 DBG 基础包中,也有类似 PvP 的模式,甚至异形 DBG 还可以与同系列的铁血战士 DBG 进行联动,但其本质终归是合作游戏,强行改造为对抗游戏难免使游戏风味略有丧失。这个大扩则将对抗模式正式发展到一个全新层次,甚至给「女王」玩家提供了一张鼠标垫材质的牌垫,诚意十足!
然而一切并未结束。随着《普罗米修斯》和《异形:契约》的相继上映,异形宇宙的世界观逐渐成型,原有的四部曲已经显得颇为单薄,而异形 DBG 同样需要在剧情、游戏玩法、乃至风味上更上层楼。 在 2019 年 3 月的美国 GAMA Trade Show(游戏制造商贸易展)上,异形 DBG 的出版公司 Upper Deck 向大家展示了一张 2019 年路线图,图中明确标明了在 2019 年第三季度将会发行一个异形 DBG 系列新扩展《Legendary: Alien Covenant Expansion》!根据目前已有资料,该扩展很有可能是一个小扩,而它也有可能成为异形 DBG 系列的第一个小扩(漫威 DBG 的大扩小扩我已经数不过来了……) !

我这两天已经通过亚马逊海外淘,购入了「女王」扩展,在 Q3 势必要入一套「契约」扩展了。到时候,会再发一次新扩展的介绍。 下面是一些我在玩异形 DBG 基础包时候的照片。

View post on imgur.com


Tagged : / /

自媒体十日谈(20190722~20190731)

从2019年7月22日到7月31日,团队主要在公众号上发力,连续创作了多篇文章,风格和内容从追热点、学写亚文化、到老师傅口述等,都一一进行了尝试,数据上的结果不理想,但是帮助自己理清了很多思路。
 

收获1:产品质量是最重要的

在此之前,我认为保持较高更新频率是保障运营数据(阅读数、转发率等)的重要方法,理由是频繁更新会增加在用户面前的曝光率。然而经过实践,在文章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频繁的更新,会显著降低打开率。用户即便看到更新,似乎也缺乏足够的动力点击进入内容页,在「古老湿」这个号早前的强人格化基础上,也仅仅有7%的打开率。这个数据对于我收集已久的精准流量来说,实在过低了。
事实上,即便是拥有较大采编团队、文章质量基本能维持在水准以上的大号,依然不日更,一方面是需要对文章做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很可能是大部分用户已经进入了对公众号的疲倦期,每次阅读后有较长的「CD时间」,在这个时间内,用户再次打开的频率会比平常低很多。

收获2:尽量不要转移领域

「古老湿」的定位,仍然是服务于3000人的Python学习社群,然而我个人对于教授编程技术的兴趣不大,而且这个领域盈利前景也有待考量。于是在几乎一年前,我就计划将公众号的内容转向职场领域。在上周的短暂常识后,发现用户对此类内容并不感冒,职场内容的数据尤其难看。
然而,由于目前我仅有300粉丝,所以数据有可能失真,而且我的测试比较粗糙,文章质量偏低,又处于日更阶段,因此数据差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个方向的失败。后面还会继续观察,看情况如何。但已经可以得出「不要轻易转移领域」的教训,一旦开始转向,必然面临一段时间的数据雪崩。

收获3:不要模仿别人

在这10天内,最灾难性的一篇文章,是这篇《泡面是白领最后的尊严》,由我和同事共同创作,两种完全不同的文风揉捏到一起。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要模仿公路商店的亚文化扯淡风,看一看这种看上去传播性较强的文章,能否带来优质数据。结果,泡面一文是目前「古老湿」公众号里几乎所有数据都创新低的一篇。
问题在哪里呢?其实首先是文章质量过低。由于急于出稿,因此胡编乱凑了一篇出来,文章从配图到文字都有很多问题。其次是主题漂移的太严重,和编程毫无关联,甚至和职场的关系也仅仅是标题中出现了白领二字。
公路商店和beebee的文章我一直很喜欢,但是我的读者并不是为了看他们而来的,与其看这种不三不四的模仿文,还不如去读正主的大号。我自己的文章虽然趣味性不如这两家,但文章深度和质量却更高,对读者来说,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距离他们反而更近。

收获4:团队目标必须明确

这是我在10天内,犯的最大的错误,直接导致一名成员退出团队。
事情是这样的:我制定的初期工作目标是社群运营+公众号写作,前者没有明确的指标,后者的北极星指标是转发数。然而在开始工作后,我频繁的调整公众号定位,一周之内尝试了太多方向和形式,导致这位成员对于工作产生了不确定性。加上他对社区运营并无兴趣,最后以离职告终。
在这件事情上,我做错了以下几件事:1. 在同事入职前未仔细确定对方的职业定位。2. 方向应该由leader来确定,如果必须测试,也应该将「寻找方向」本身作为目标并制定路线图,而不是无头苍蝇似的乱撞,避免成员信心崩溃。3. 善待同事,将心比心。在米筐工作期间,由于整个团队有非常良好的「和善」传统,人与人之间极为友善,因此我的管理方式在这个Buff加成下极为有效;但当我离开米筐时,却没能把这种和缓的气氛一起带走,在我身边工作的同事(甚至我家人)都能感觉到乌云压顶一样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会把自己的队友越推越远。

收获5:不要让对方「反省」和「思考」,要制定明确的标准

这是我的一个毛病,我喜欢让团队成员反思自己的工作成果,然后自己制定标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其他人很痛苦,而我自己也很累。个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团队的成长,个人是不可能发展的。作为团队领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制定目标以及标准,这一步是不能跳过的。管理必须是明确、可预期的,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有稳定感。
 
这10天学到了很多,我非常感恩,能在初期就明白了这么多事情,显然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帮助。希望后面的10天,能继续进步,见到一些成效!

Tagged : /

工作,有多重要?

文章转自我现在写的公众号「古老湿」,欢迎大家扫码关注!


我以前觉得,「工作」是生命中最不重要的东西,是「必要的恶」。
人的自由意志并不来源于所做的事情,一个图书管理员同样可以做个一统江山的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工作就是打工,打工就是劳力,「治于人」的人生,不值一提。
工资?只是生存的必需品,出力干活、提高薪水、像机器人一样重复这个过程,就是工作的全部意义。
所以我以前经常处于一种奇怪的状态——会想各种方法、制作各种工具来优化自己的工作,但其实在心理上对工作的投入很少,工作于我而言仅仅是换取收入的途径。
改变,发生在我转职成码农之后。
入职的第一天,我就发现码农同事们的气场和以前我所见过的「职场」完全不一样——每个人认认真真的写着自己代码,偶尔互相开着玩笑,然后继续喝着咖啡盯着屏幕噼噼啪啪的敲打机械键盘。
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这群新的同事在在实实在在的建造什么东西。或者说,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和我不太一样。
这可能和码农的工作方式有关:每个人维护一部分旧代码,同时每天生产新代码,这些新代码也自然进入「待维护」
状态。很多开发工作,不是不能转移给别人,而是成本实在太高——你需要给对方讲业务逻辑,测试方法,以及某些难懂的奇技淫巧;即便如此,对方也可能隔三差五过来问你这行代码什么意思、那行代码是否写错……
逐渐的,我对于自己负责的代码,也有一种「亲密感」,在那些平平无奇的字里行间,是我对产品的设计、思考和传承。工程师这个职业,甚至改变了我曾经的文科生懒散的思维习惯,变得理智和严谨。
也就是在写代码的工作中,我慢慢感觉到,工作不仅仅是混一份工资,也是把自己的生活与这个世界的某一部分连接起来的过程。你需要对自己的产出负责,你是一个手艺人。
以前,我觉得工作是自己的延续,你喜欢做什么,就找个工作完成自己的爱好;现在,我觉得工作更像是一块补全自己人生的拼图,找到这块拼图很难,但找到后,你会变成一个更完整的人。不仅仅为了薪水,还为了自己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工作到底有多重要呢?
大概有这么重要吧:

开玩笑,比这大多了!
工作不仅给我一张饭票,也改变了我很多,让我变得完整,也是生活的指南针。如果你的工作没有给你这个感觉,或许是时候做点改变了?

Tagge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