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看到距离我100多公里的 Chilliwack 有一辆 2020 黑色 Bolt EV Premier,价格能接受,配置很高,果断带着老婆一起开过去试驾,感觉很好,但没有现场下定金。回来后和 dealer 拉锯很久,没什么结果,后来他们在官网上把这辆 24000 的车涨价到 29999,我直接就不考虑了,心中感到非常遗憾。再后来,发现这辆 2020 Bolt Premier 并未更换新电池,只是被官方用软件锁定电量到 80%,需要再安全行驶很久才能被自动解锁。所有的遗憾烟消云散,果然不应该买这辆。
之后就是持续的关注这个市场上现状。整个1-2月,Bolt 的销量都很差,进入3月以后,肉眼可见的电车销售速度在加快,二手车价格都在上涨,小虎又马上要开始上学,我越来越焦虑。一年前买第一辆 Kia Sportage 并没有这么麻烦,用了半个月就搞定了,而现在我已经投入了3个月的时间在电车选购上。太太劝我说最适合的那辆一定会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
之后在两个男邻居的陪同下被送到 Richmond Hospital,凌晨出院。由于没有扫描头部有点担心,之后又去了 Downtown 的 St Paul’s Hospital——这个医院正是我儿子出生的地方。其Emergency 等待区一直有人循环询问是否需要饮料和食物(食物就是鸡肉三明治,饮料有多种自选可加冰),感觉自己不是在医院而是在飞机上,所有等待患者都披着加热过的毛毯。身边的志愿者像鲨鱼一样游曳,随时观察病患有无其他需求。突然想起来,一年前在太太入院生产期间,我也从这里的产科冰箱拿过三明治,那些也是免费提供给所有患者和家属的。
治疗过程可以说基本没有,我的脚踝和脑子都需要自愈,大部分和医生的交流其实都是在讨论诊断。脚踝扫描过,无骨头损伤,头部有点复杂,上一个医生认为轻微脑震荡不需要扫描和治疗,而来到 St Paul’s 以后,医生的态度是「虽然我觉得不需要,但你们来都来了那就做」,于是核磁共振,果然发现了脑部的轻微出血。又等了两个小时,急诊科医生终于和主管脑子的医生说上话,对方表示出血轻微、不需要进一步治疗,随后我第二次出院。唯一有医嘱的药物就是「疼了吃点泰诺」。
我的救护车+两次入院的费用都是 0,空着手来,空着手走。在 St Paul’s 的急诊病房中,还有几个病友是 homeless。说实话,在这当 homeless 的生活压力真低,平时有人给钱、有各种民间组织关怀、生病了还免费医疗,想来想去,他们的日子比我以前在中国要舒服,以后不想努力了,带着帐篷往街头一躺,似乎也不是什么糟糕的选择。
其次,你会开始从“整句”的角度,向其他 English speakers 学习口语,而非咱们当年那样以词或词组为单位。举个例子,加拿大人通用的结束会话用语是“Have a good one”,但美国人经常会说“Enjoy the rest of your day”,加拿大式说腻了,我会切换到美国版本,但这两句话我从来没“背”过,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整体,只记住应用场景,不去做语法分析,多说几遍,熟悉以后脱口而出,其效率是背单词和词组的几倍,还更加自然流畅(因为你可以模仿音调和顿挫,这是背单词永远无法达到的)。
8月20日,我的儿子谷云川(小名小虎)出生。人生的「兵荒马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出生的第二天,孩子无法入睡,我就坐在病房的椅子上整夜抱着他,凌晨五六点护士过来问 「Did he sleep?」,我回答「Only in my arms.」,护士感叹「My god…」。之后的几个月也是如此,全家人精疲力尽的应对我们的第一个子嗣。我在照顾孩子、申请学校、研究移民政策、以及学习CS基础课四件事上耗尽心力,而后三件事只能依赖自己。